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08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2 04:44
师爷,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按其源流,师爷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又曰,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张事,《周礼注疏》云,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则张之,据此看来,幕人的职责就是掌管帷幕等物,并在周王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时张幕、设案;
由于师爷并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所以可以说,张之洞是师爷制度的终结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3 11:27
明清时期,社会当中的出现了一批有些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活跃在官场之中,但又存在于编制之外,他们处理着各个地区的官府政务,但又不受到**的直接管理,这就是被各级*称为智囊的“师爷”。其实到了清朝时期,“师爷”这个职业已经有过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了,这是属于古代,幕业的一种,但又和普通的慕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当然这种差别在清朝早期的师爷行业中还是很小的。在当时,师爷仍是身兼数职,官府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基本上都由其一人来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爷却由原来的身兼数职变为了专职一项,这样的变化也和当时官府独特的*特点有关。
一、“师爷”是一个经历了上千年沉淀的职业
1.起源于为朝廷“打杂工”的幕僚群体
师爷主要出现于明清时期,但要说起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当中记载:当时对于师爷的称呼叫做“幕人”,是朝堂之上的一种官职,但并没有什么实权,主要掌管帷幕等物,需要在周王朝觐、会同、军旅、田役以及祭祀时张幕、设案。
再加上当时天下并不太平,行军作战是常事,将帅出征就需要安营扎寨,这也是“幕人”需要完成的工作,并且以慕为府,“幕府”也就由此而来。当然对于从事慕业的*还有很多不同的称呼,这也是因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都各不相同,所以称谓上也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经历了历史不断的发展,幕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并在汉朝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汉朝末期基本上所有行政*都有权利聘请幕僚来为辅佐政事,再加上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幕僚群体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宋朝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皇权对于朝政的把控逐渐加深,对于朝政之上文武百官的职责划分也更加的详细,基本上每一个领域都有专人进行负责,职位的具体化让原本为朝廷“打杂工”的幕僚群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幕僚制度也逐渐退出了朝政的舞台。
2.由**转为私人聘请
但这并不能代表朝中的文武百官不再需要幕僚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帮助。都说术业有助攻,隋朝之后朝廷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又以儒家学说为主,这也让很多*学识文采过人,但却对律法政事一概不知。
于是乎他们就需要聘请专人来对一些具体的事项进行处理,聘请幕僚也成为了他们的唯一选择,而明清时期对于幕僚群体的称呼也成了“师爷”。
相比于明朝时期的萌芽阶段,“师爷”这一职业大规模的出现于清朝时期,在当时不管是多大的官基本上都会聘请“师爷”来为自己处理事物,要知道清朝时期全国上下光州县就有一千五百多个,每个州县又都有总督、巡抚、知县、知州这样详细的*阶级的划分,同时往往一个官吏就要聘请多个“师爷”来帮助自己。
如此一来清朝年间“师爷”群体的数目之庞大也是让人瞠目结舌,“师爷”说是当时的一种职业,不如说是当时的一种*现象。对此美国学者还做过统计,《清史稿》当中记载:清朝年间,我国从事“师爷”一职的人数自己达到了七千五百人,但统计是有偏差的,实际的数目应该要比这个数目还要多。
二、“师爷”职责:一个握有权利的高薪阶层
1.不是官吏却握有官吏实权
有很多读者可能就要好奇了,“师爷”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清朝时期的*难道就这么离不开他们么?
说的一点都没错,清朝时期的官吏们还真的一点都离不开他们。“师爷”对于官吏们的意义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那就是“我做官,你办事”,清朝时期很多*基本上都是挂着一个头衔,为他们处理政事的都是这些“师爷”。
当然了当时的官吏们也不是什么都不干,只能说干的比较少一点,毕竟他们从小读书,看的都是一些大道理,对于法律以及朝政之事都是比较陌生的,审视犯人的时候你也不能只跟人家讲大道理吧。《清实录》当中还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朝道光年间,朝堂之上有一个人叫做乐斌,他所担任的官职也不小,是当时的陕西提督,到他也是靠着自己满族旗人的身份才坐上了官位。
自己本身连字都不认识,只会骑马射箭,所以每当他所管辖的区域遇到案件、公事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交由他的师爷进行处理,而他的师爷则利用自身的权利到处索要好处,经常颠倒黑白,在百姓心目中他的名字甚至要比乐斌的影响还要大。
2.职责划分详细,专人专项负责
清朝时期的师爷与其他时期的慕业人选在所要承担的任务上也有着不小的区别,其实在清朝初年很多师爷还是要靠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很多事情的,像是诉讼以及税务的征收,再加上算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为了追求效率将师爷的职责逐渐划分开来,具体的一项任务有具体的师爷去做,有时候同时要雇佣多个师爷来帮自己处理政务。
其中较为活跃的有“刑名师爷”与“钱粮师爷”,“刑名师爷”主要对平日里百姓的民事诉讼进行负责,也就是不少清朝题材的电视剧中,出现在公堂之上的县官们身边的助手。他们需要熟背大清律法,基本上所有的刑事案件都要去找他们,而他们则需要对案情进行一个具体的判定,是官服阶层权利的直接代表。
而“钱粮师爷”掌管着赋税以及官府的各大财政问题,在清朝时期,民间的税收一般以两种形式完成,有的百姓交的是钱,而有的百姓交的是粮食,“钱粮师爷”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百姓们所上交的税收进行统计,然后再由*们上交给朝廷。当然“钱粮师爷”的任务也不只是如此,有许多民生问题也是和他们直接挂钩的。
三、由身兼数职到专职一项,体现古代**特点
1.各级官府对于“技术性*”的欠缺
清朝时期师爷群体的大规模出现,其实也和当时的官府特点有些一定的关键。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于各地区的管制,在*的职位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一个州县往往有总督、巡抚、县令、知州等多个*进行治理,但虽然*不断增多在职责上却没有很明确的区分开,经常是一个人要负责很多的事情。
而这对于一些地方*来说也是极为困难的,就像上文中所说的一样,清朝时期的官吏基本上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坐上官位的,对于这些读书人而言治理国家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是他们比较擅长做的,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活”到了他们这就显得有着无从下手了,所以他们就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应对这些问题。
但在当时不管是各级官吏也好还是当时的行政部门也罢,一般都秉承着行政为大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以“治”为主,这也让“技术*”严重欠缺,从而迫使直接面临问题的各级*不得不将师爷的工作属性逐渐细化,同时增加师爷的聘请数量。
2.只起监督作用的官府行政部门
就以当时的“刑名师爷”为例,在当时它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现实的*迫。
在当时社会上其实还有着一种职业叫做“讼师”,主要为人们处理诉讼事物,也就是帮别人打官司,和现在的律师差不多。但当时地方的官府内部又没有法官,而且清朝的律法又极为的详细,所以地方*只能聘请专门研究律法的师爷来到官府当中充当法官的角色,与讼师进行对质。
再加上当时对于各阶级*的审查工作都非常严格,稍有做的不好不仅会被降级甚至还可能会被革职,*们自然也不会因小失大,大量聘请师爷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官府明面上的业绩能够好起来,在人民群众之间有一个好口碑,自己也能安安稳稳的坐在官位上。
但师爷这一职业产生变革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当时的*特点,对于当时的*而言主要还是对百姓进行一种监管,它们并不服务于百姓。这也让他们重视百姓的权利,但却又不重视服务于百姓的义务,最后也只能采用聘请师爷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结语:
官府的*特点决定了“师爷”行业的变革,清朝时期“师爷”由身兼数职变为专攻一科的根本原因正是来自于当时官府独特的*特点,“监督型*”很难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与社会脱轨的局面。
想要在对百姓进行监管的同时又要做到服务于人民,就需要得到师爷群体的帮助,于是乎大量的“师爷”群体被任用,弥补了当时官府对于“技术性*”的欠缺,从而也就形成了清朝官府较为独特的“佐官以治”的官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