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0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8:48
一个初一年级的男同学给我讲了自己这样的一个烦恼,他在这段时间迷上了电脑和上网,逐渐地就学习成绩有些下降,对学习也没有上网的那种热情,出现了厌学的心理和现象,他的爸爸非常生气,于是就采取了一种断然的措施,通过不交电话费的方式让他无法上网,每天监督他学习到十点钟,现在他家的电话仍处于不通的状态,爸爸的这种做法让他很生气,他的学习效果也没有好转,于是他们就处于一种僵持状态…… 这是一例中学生厌学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家长和孩子的态度,这不是特殊的一例,它反映了现在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普遍心理,在生活中类似的事件还很多很多。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现在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现在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都寄予很高的期望,如果期望过高,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一种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对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这其中也包括教师对学生所存在的过高期望的因素。 二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不恰当评价造成的,有些学生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水平,有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过高估计,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定得很高很高,而且他们又不具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渐进心理,想一蹴而就,所以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失败时,多次体验到挫折感时,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对学习厌恶的现象。有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过低估计,自卑感较强,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会出现厌学心理。 三是现在社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同时社会现象日趋复杂化和现代化,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一些无益的活动中,比如打电子游戏。这些活动的热情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那么如何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如何对待学生的厌学心理呢?下面就篇首之例简单谈一下。 篇首所述学生出现的厌学心理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是社会因素,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为社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前夕,新的事物和观念刚刚进入这个社会,我们很难一下子正确对待好这些现象,尤其是中学生更是缺乏清晰的分辨能力,当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由于网络的固有的吸引力和学生缺乏正确的对待方法而陷入误区,沉迷于其中。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首先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应该意识到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渐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从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新现象时能够理智地对待,避免出现学习方面的误区。另外家长、教师也要及时引导,指导,让这生对各类新生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这种行为的处理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解决问题,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要想使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更加有效,我想给这位学生家长提一个建议,您不妨坐下来,以朋友的心态,平等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好好谈一谈,让他们对网络有一个新的认识,不仅看到网络的正面影响,也让孩子自己去看到它的负面影响,给孩子一个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这样的处理方式会激起孩子自我约束感,*的信任感也会为他们增加自信。因为中学生的另一个心理特征就是他的过渡性,即从儿童心理向*心理过渡,在过渡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又是不稳定的,如果*引导适当会激起他们的责任感,加速这个过渡过程和成熟的程度,当然这个时候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适当提醒和适度坚督,我想这种方法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双方能够接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中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存在率更高,这需要每个中学生及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努力,为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作出努力。 你有这些消极心理吗?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们交朋纳友,走向社会。中学生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因此要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就需克服一些消极心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你有这些消极心理吗? 一、自卑心理。这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许多同学由于具有这种心理而出现悲观、学习与考试焦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这种心理影响到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卑犹如一条浑浊的小溪,它无法载负奋进之舟。有自卑感的人,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自信,无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他们畏首畏尾,在交往中习惯于随声附和,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更缺乏创造力。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逐渐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二、猜忌心理。猜忌是指喜欢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外界事物。对同学、家长、教师都抱有怀疑的心理,猜忌成性的人,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神经过分敏感,比较注重自己的感受,对自己、对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这种人一旦出现猜疑心理就只能自寻烦恼,制造隔阂,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怯懦心理。涉世未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们容易产生这种心境。怯懦心理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由于怯懦,在辩论中不敢发表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在工作、生活中,酝酿已久的计划设想不敢实施,由于怯懦也会失去很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总之,怯懦心理,是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应该断而弃之。要想抛弃这种心理,一定要给自己机会,给自己信心锻炼自己。 四、排他心理。它表现为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不去延伸认识的触角,拓宽思维领域,拒绝接受新事物,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兜圈子。、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8:48
出去旅游什么的,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