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双碳”事业的困境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9 11:2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1:32
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在“双碳”的目标下,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为主导,只有国家和*对整体进行宏观把控才能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环保企业所面临的普遍情况是: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指导方针,多数企业还处于摸索状态,常常事倍功半,得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具体表现为:①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制度不完善;②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来统筹协调整个行业,*难以统一管控,也就无法制定合理的激励*和扶持措施,也就难以有效激发资本家对环保事业进行投资的兴趣和积极性;③硬件设施水平低下,大量环保设备粗制滥造,难以真正起到作用,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已经陆续颁布了大量的环境保*律法规,并且正在逐步修订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法律的某些规定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甚至还有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的经济*都不适用于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修复和完善。长期、持续、深度减排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通过法治建立起应对的长效机制。无论是采取更严厉的碳减排措施,还是建设完善碳市场机制,无论是增加碳汇的措施,还是借助技术革新和金融支持等,法治在规范相关行为主体作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双碳”目标对环保产业提出的发展新要求
需要科学分析市场前景
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之下,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碳中和也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前进目标,环保产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需要对环保产业的前景有一个乐观的认识,抓住发展机遇,用发展的目光对待环保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不但需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还需要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保氛围。同时,碳减排纳入环境监管后,对环保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未雨绸缪,尽早对未来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所布局。在环保行业各个细分领域内,除了直接的节能效益,其他碳减排效果有能被国家认可的碳核算方法都可去做,在工业领域的碳减排行动中应考虑生产全流程中的节能低碳,把降碳作为长期方向,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最优解。
需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我国有些环境治理技术虽然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的平均水平。然而,对于大部分核心技术而言,还都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要想在“双碳”目标下快速发展环保产业,就必须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大部分环保类企业都是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为主,生产规模不大,只有依靠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在*和资金上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相应的优惠制度,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科技体系。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的环保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尽管还存在一些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研发核心技术、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构建支持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期待环保产业未来能更好的参与到碳中和、碳达峰的实践当中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11:32
技术创新空间
尽管我国在节能、低碳等方面已经研发出大量新技术,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推动力。但是,相较于国际,仍然存在较明显差距,而且,技术创新的适用性并不高,也就是节能与低碳技术在实际应用时无法充分契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阻碍大范围推广。最重要的是,很多节能与低碳技术的组成构件、核心技术等都未能达到完全自主的水平,仍然对国外拥有较高依赖。同时,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在得到持续发展过程中,接入和并网消纳方面依旧存在较多问题,若未能予以充分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非化石能源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产业进程推进慢
成绿色现代化产业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充足动力的同时,也能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节能、低碳等绿色现代化产业进程的推进依旧比较缓慢,具体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面临产能调整带来的压力,也不得不面对关键构件、核心技术依赖产生的制约。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为主,不仅缺乏完善的基础建设,也未能有充足的资金与项目作为支撑,在这种地区力量不充足的情况下,很难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体系待完善
想要通过产业发展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完善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是,目前在*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完善空间,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比如,在征收碳税方面,依旧处于研究阶段,相关*能够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或者,针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方面的*、文件出台时间相对较晚,影响各项工作进度。另外,碳排放监测体系、碳月数目标建设等还需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