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7 2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5:33
关于新时期体育如何回答好育人之问内容如下: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问题颇多。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据统计,因为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无法调和,学生出现学习停步不前、人际关系不睦、心态消极等问题。再加上升学等社会因素和二胎等家庭问题的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能更好地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和价值。
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来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不仅承载着“野蛮其体魄”的使命,更担负着“文明其精神”的重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怎样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让学生有效习得体育技能与方法?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着力改变师生关系,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同时通过多样化、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和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另一方面,教师应将运动技能与方法教给学生,重视与学生的合作,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给予学生心理辅导。这样才能够让体育与健康课*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地成长,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
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构成了人的素质,而这三方面只有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格。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体魄。”由此可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而心理健康又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在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技能教学的同时,应有效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生命活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学生的运动意识、体育素养、个性品质才能得到培养,实现“育体”和“育人”的目标。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文化素养、创新理念、审美情趣等每时每刻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因此,教师应着装整洁、备课充分,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提前安排好场地和器材,告诉学生什么叫敬业与专业自信;应富有爱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妥善处理课中学生的违规,教育学生要遵守纪律,有责任心;应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教法灵活多变,表现教师的专业尊严与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