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定义,特征,法律定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3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59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类为“完全性自杀(CS)、自杀企图(SA)、自杀观念(SI)“Bowsell(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其他分类有:习俗性自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信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和衰退造成了社会一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涂尔干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
1.利他性自杀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泪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2.自我性自杀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
3.失调性自杀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4.宿命性自杀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0
自杀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与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一种人类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关系及精神等各种因素混杂而产生的偏差社会行为,它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有人藉由它来传达情绪、控制人、换取某种利益(精神上或实质上的),更有可能是为了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及无价值感。
因此各类学派的学者对自杀的定义也都有各自的解释,以下列举各学派中著名的也颇受认同的言论:
Hipple & Cimbolic于1979年提出的定义为-------
自杀行为是指一个人有清楚意图要以某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非意外事件),而该行为成功的达到目的。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定义为----------
自杀是受害人以直接或间接之积极或消极行动来达到他预期死亡结果的一切情形。
宫城音弥于1977年提出自杀的三种定义----------
观念上的自杀:
是指有实现倾向的自杀,自杀者仔细构思 了断自己的方式,对死的方法感觉魅力,但未必有清晰之死亡*,而观念的实现在意志减弱状态中完成,死的观念有时无法为其他观念所制止。
感情上的自杀:
发生于任何事都无聊,自己无价值,没有活下去意义的想法时,源自心情、体验失败而丧失自 信、内心深处的情结。
意志上的自杀:
讨于他人之手,而欲以自己之手夺取 自我的生命。厌死
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
矛盾心态
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方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偏差认知
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冲动行为
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关系失调
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死亡概念模糊
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0
自杀非法律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