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问师》中的乡师“固辞而去"的原因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2 17: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6:48
1、乡师 固辞而去 的原因是:许衡太聪明了,将来肯定比别人强,他教不了许衡。
2、人物简介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人。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许衡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3、人物影响
许衡在哲学上,称世界本原是“独立”的“道”。认为“道”生“太极”,“太极”函“一气”﹔“气”具阴阳,由此化生天地万物,而其中又以人为灵贵。他又称太极是理﹑天理,说“有是理而后有是物”,“无理则无形”,认为形而上之理是世界根源。在论到天地万物时,认为“万物皆本于阴阳,要去一件去不得”。万物皆有刚柔﹑动静﹑内外诸矛盾。每一矛盾双方都相济相胜,“天下事,常是两件相胜负,从古至今如此”。但他认为,矛盾发展最终“以静为主”,止于无对﹑静止的状态,又表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
在心性问题上,许衡认为人禀赋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是本然之性。但人禀气有清浊之不同,故又有气质之性。通过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的修养方法,能使“气服于理”,复见天理。他还提出心与天同的天人合一论,强调“反身而诚”﹑“尊德性”等自省自思的认识和修养方法,认为这样就可以尽心,知性,知天。 许衡哲学虽本于程朱,但不重玄奥“隐僻”之理,而强调道德践履。他说,“道”在日用行事中,不是高远难行之事,并提出“盐米细事”也应当讲究。这在客观上有一定积极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6:48
因为此子颖悟非常,志向远大,不以科名为意,直追圣贤。师傅担心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