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样深入研究学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1 12: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0:52
一、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
1、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过程中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做教师的在讲课过程中都能体察到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人的各种心理过程都需要有注意力伴随。一个人的注意力水平,由两方面原因决定,一个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如强烈新奇、对比鲜明、不断变化等容易使人注意力集中,反之则不然;另一个是人的主观因素,即人的态度、兴趣、需要、责任感、知识基础、思想观念等,这是注意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注意又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二者互相转化。我们研究学生的注意力水平,特别要注意他们有意注意的水平,比如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力的集中与持久的程度,这对我们针对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开展工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帮助的。每一班主任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类似的研究,关键是做个“有心人”。
2、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观察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效力。观察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感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感知过程谈不上观察和观察力。就是说,观察和观察力是在“自觉”状态下的表现。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百分之*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吸收进来的。因此,一个人要发展智力,必须自觉地敞开观察的大门。观察力又是智力活动的源泉。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离开了观察,智力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使他们获得教益,学到知识,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
3、记忆力
记忆力是指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保持、再认或重现的能力。人们通常用“记性”好坏来形容一个人记忆力的强弱。记忆从识记开始,所谓识记,包含“识”和“记”两个方面,先识后记,识中有记。识记之后就是保持,是指已经识记过的材料,有条理地保存在大脑之中。再认是以往识记过的材料,重新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认识它们。重现是识记过的材料在脑中重新出现对它们的印象。记忆的几个过程互相关联,相辅相成。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有助于新的识记,再认和重现可以增加保持的强度,延长保持的时间。记忆力强的人,在记忆的全过程中表现为识记的速度快而准确,保持的时间长久,再认和重现的速度也快并且准确。我们研究学生的记忆力水平,要注意考察他的记忆全过程。如果我们只注意再认和重现的情况,容易对孩子的记忆力造成“误解”。有的孩子再认和重现出现错误可能是识记阶段的马虎造成的,也可能是在保持阶段没有进行必要的重复。仅从“结果”判断学生“记性”好坏,会导致我们教育失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不同记忆对象的记忆结果也有种种区别。下面是我国台湾省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从下表中可以发现:①对各种不同材料的记忆效果,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到了16岁,记忆力趋于成熟。16岁~18岁,是记忆的“黄金”时代;②同一年龄的中小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记忆效果是不一样的。对物理材料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对语言材料刺激的记忆;而同是语言材料的刺激,视觉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刺激的记忆。借此,我们可以判断学生记忆力方面的个体差别和水平。
4、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人进行想象的“本领”的大小。想象,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基本功能,每个大脑正常的人,都是会想象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想象力。想象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在人们生活、学习过程中,大脑里记忆了许许多多事物的形象科学地说,叫做“表象”,一旦遇到了外界对大脑的刺激,这些形象就重新被加工改造,排列组合,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是大脑对原来贮存形象的“加工改造”和“排列组合”。一个学生的想象力正是在“加工改造”和“排列组合”的水平上反映出来。
二、 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
究竟什么是非智力因素,目前说法也不一致。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理想、信念等。
小学班主任在培养、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这里概略讨论几种非智力因素主要成分的内涵和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是为了班主任能在了解、研究学生群体和个体的非智力因素上有所参照,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当明确,非智力因素是一个整体,可以分开阐述,在实践中却不能分割,我们始终要坚持“整体”和“综合”的观念。
1、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去学习的内部动因。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是否积极学习、为什么学习、乐意学习什么、学的怎么样都有直接关系。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外部的“诱因”,例如社会的发展对年轻一代提出的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父母和教师对儿童的期望、态度、奖惩,以及他们为其创设的学习情境与条件等。这些外部原因,必须通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或激起学习需要或动机,才能对其学习发挥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是单一的结构,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爱好、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学习的情绪和意志因素等。
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不同侧面反映为由自发到自觉,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他律”到“自律”,由近景为主到远景为主的变化趋势。其发展变化取决于教育影响,全体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班主任的教育影响力往往最大。
2、兴趣
兴趣,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人可能形成各种兴趣;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由于兴趣同满足某种需要相联系,它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和体验,因此对人的行为产生动力作用。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从对学习的促进来看,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由学习材料或学习活动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例如,为了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因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或者为了得到父母、教师的赞赏,同学、朋友的尊重,在考试中得到好分数,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等等,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互相融合。有时以直接学习兴趣为主,有时以间接学习兴趣为主。间接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当不断得到强化后,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而且越来越浓厚。而直接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小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稳定的,也不能持久,而且容易变化。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新鲜、生动、有趣、形象的事物,富于情感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师、家长的教育影响下,学生的兴趣会日益深刻化,中心兴趣逐渐形成。到了中学阶段,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日益明显。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兴趣情况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中心兴趣,抑制消极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健康发展,成为学习及全面发展的动力。
3、情感
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情感,呈现由简单、易变、低层次向复杂、稳定和高层次发展的趋势。年级越低,其喜、怒、哀、乐、爱、恶、惧的变化越快、越大。忽而喜,忽而怒,忽而乐。其原因常常是简单、切近的需要满足与否引起的。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经过教育,学生的社会需要渐趋主导地位,社会需要越来越深刻化,高层次化,其情感表现也就渐趋高级了。而高层次的情感越稳定,越持久,在学生言行中的动力作用越明显。班主任应随时观察学生的情感表现,判定其情感的性质,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无论对于集体还是个人,要不断满足其合理的健康的需要,创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4、意志
果断性,这是指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地分清是非、利弊,看准方向和目标,果断地做出决定并付诸行动。果断性是以较强的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还不成熟,意志的果断性是不强的。他们做事往往犹犹豫豫,而且容易中途改变主意。小学生在中年级以后,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对一些比较简明的事情,可以比较快地做出决断,对比较复杂的事情,仍然不行。初中学生的果断性提高了一些,但由于年龄特点,往往做出轻率的决定,也正由于此,办错事的比率就大。高中的学生,思维渐趋成熟,知识、经验也比较丰富了,果断性明显地表现出来。培养果断性,关键在于发展思维能力。初中的班主任老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克服轻率决定事情的通病。
坚持性,这是人们平常说的“毅力”,指做事情坚持不懈,一干到底。坚持性的品质可以比较早地形成,在小学中年级就可以表现出来。年龄越小,坚持性的表现与兴趣的程度、任务难易的程度关系越密切。随着自觉性的增长,才逐步在兴趣不太大,而且任务比较重的事情上表现出坚持性来。坚持性主要表现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个别差异是很大的。当代的中小学生,由于环境优裕,吃苦少,参加劳动少,缺乏实践的磨练,毅力不强的人很多。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大问题。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经受锻炼。坚持性只能在锻炼中增强。
自制性,这是指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能力。自制性与自觉性、坚持性有密切关系。自觉性是自制性的前提,没有自制性,坚持性就谈不上了。人的行动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有的来自主观心理的、身体的,有的来自客观人为的、环境的、条件的,要把行动坚持下去,必须善于自己*自己,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自制力的强弱,关系到完成任务的速度、质量,甚至成败。小学生在中年级就表现出了自制性,初中学生有所增强,但小学生、初中生都容易兴奋、冲动,总体看,自制性是不强的。到了高中阶段,自制性才发展得比较好。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自制性能力的强弱,让他们在行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控制自己和抗干扰的能力。
总之,意志品质的考察,要在学生完成各种任务的行动中进行,不能只听“言论”;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也要在完成各种任务,特别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中进行。不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就谈不上良好的意志品质。
5、气质
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很不相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胆汁质兴奋型类型的特点是:情感发生的迅速、强烈而且持久;动作也较强烈、迅速,对自己的行为有时感到难以控制。属于这一类型的学生,情绪容易激动,情感强烈而不易平静。在行为表现上,他们乐于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社会活动。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积极参加,行动快,动作强而有力。他们说话快而且富于表情。他们往往好表现自己,有时引起同学反感。在学习上,他们对教材理解比较快,但常常粗心,不求甚解。老师提问时,他们没有想好就把手举起来。对这类学生,要有意引导,培养他们冷静,多思,深思,锻炼他们的自制力。
多血质活泼型类型的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微弱而容易变化,动作发生迅速、敏捷,也容易变化。这类学生富有朝气,活泼,多情善感,容易激动但不十分强烈。情绪体验也不深刻而且敏感。他们表现机敏,灵活,好动。他们喜欢参加一切活动,但往往兴趣不浓,虎头蛇尾。他们的适应性比较强,待人亲切,好交往,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但不深沉。他们的心理活动容易从眼神和面部表情中反映出来,遇事易喜易悲。在学习上,他们好学,领会问题快,但缺乏坚持性,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完成作业匆忙,完成快,但质量不高。平时比较散漫。教师对这类学生应严格要求,培养他们刻苦精神,要求他们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黏液质安静型类型的特点是:情感发生比较缓慢、微弱,轻易不外露,动作迟缓,善于抑制自己。这种类型的学生表现和缓、平静,不容易激动,很少发脾气。平时比较沉默,说话少,表情变化不明显。自制力强,能坚持长时间地做一项工作。能忍耐,不愿与人争斗。在学习上,遵守课堂纪律,静坐听讲不打扰别人。做作业细致、工整。考试不慌不忙,很少交头卷。谈吐平静,动作沉稳。对这类学生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各种活动中培养敏捷干练的工作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抑郁质抑制型类型的特点是:情感发生缓慢而持久,动作迟缓无力。这类学生情感不易变化,很难打动,情感生活不丰富,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情感体验就很强烈而且持久。生活中敏感,患得患失。动作迟缓,没有做好工作就感到痛苦。在各项活动中,很少表现自己,害羞。学习兴趣不强烈,反应比较迟钝,作业拖拉,怕老师提问,怕到黑板前做题,经常默不作声。对这类学生要多鼓励,多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锻炼胆量,培养紧张工作的习惯。
神经类型气质主要特征个别施教兴奋型胆汁质精力充沛,易激动,热情,急躁培养耐性,沉着,自制力活泼型多血质活泼,愉快,敏捷好动,精力旺盛,效率高。对没有兴趣的工作则厌倦,懒惰,不能持久培养刻苦钻研,做事有始有终的精神,要严格要求,建全合理的生活制度安静型黏液质稳定,沉默寡言,不易激动,工作迟缓,但有坚持性培养敏捷工作的习惯,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抑制型抑郁质敏感怯弱,体验丰富而内向,动作缓慢无力多鼓励、支持,培养自信心和紧张工作的习惯
如前所述,属于单一气质类型的人是少数,多数人是混合型。我们在观察研究学生时,可以根据其表现的特点,分析他接近哪种类型或哪两种类型的结合。这样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判定,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一般地说,气质类型的形成,有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但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是可以使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的。小学和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在这方面尤应多加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关系到以后的健康成长。
6、性格
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还可以从性格的动力结构进行,这是对性格的内部动力的分解性研究。动力在内部,表现在外部,我们要从学生的言谈、行动、仪态等方面去观察,来分析其性格的动力结构。
第一,性格的态度特征,即看学生对现实的态度。包括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对学习、对劳动、对社会工作、对课外活动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对现实的各种态度可以区分出许多内容和层次来。例如对人的方面,其热情、诚意、尊重、关心,每个人的表现程度就很不相同;对学习、劳动、工作方面,其认真、细致、负责、勤恳,每个人的表现情况也很不相同;对自己方面,其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控,每个人的情况差异很大。
第二,性格的意志特征。人们认为,意志是形成性格的枢纽。因为性格是人的“稳定”的特征,而形成稳定特征并保持稳定特征,都离不开意志的力量。人的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的四种基本品质上,这四种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在前文已做了简要的说明,它们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可以看遵守纪律的情况,自我控制能力,坚持性与耐久力,胆量与魄力的大小等。
第三,性格的情感特征。一个人的情感,影响人的各种活动,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如果这种影响处于经常的稳定的状态时,就表现为性格的情感特征。人的各种情感,爱和恨,喜欢和厌恶,欢乐与忧伤都会成为性格的情感特征,在具体对象上表现出来。可以从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情感四个方面来考察、分析。学生的年龄越小,情感越不稳定。学生性格的情感特征,是到了初三以后才日趋稳定的。
第四,性格的理智特征。人的性格的理智特征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关,但又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是一个人认识能力在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我们常说某个人“很理智”,某个人“不理智”,就是指他的性格的理智特征。除了智力因素之外,人的性格的理智特征还与人的生活经历、境遇、气质、情感、意志等密切相关。
对于以上性格的动力结构特征,我们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才能对一个人的性格得出比较正确的认识。
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有极大的必要性,也有极大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因材施教的基础。我们应当明确,中小学生的性格处在形成与发展之中,到了高中阶段,才逐渐稳定下来。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死”,要有动态与发展的观点,我们的工作正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了上面谈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包括信念、理想等,甚至可以包括德育目标和内容结构的众多方面,虽然它们不是不全是心理的内容,但它们是人的“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不容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