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戏曲语言的“本色当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4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2:41
本色当行”并非专属于戏剧美学,却因戏剧审美而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关键词;明代曲论家多用此语,各自基于不同的历史境遇,针对不同的曲界问题,基本形成了戏剧审美中关于“本色当行”的诸多观点;清代、近代曲学家们多承明代衣钵,终使“本色当行”成为曲学理论中使用范围最广、也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 整体而言,明代曲学家奠定和拓展了“本色当行”的审美基调与审美内涵,争论亦最多,然因固执于文体等偏见和“身在其中”的局限,尚未能全面、真正地把握“本色当行”之理论价值。唯有联系清代、近代戏剧审美,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戏剧美学的历史坐标中,才能真正妥帖地理解戏剧审美中“本色当行”的深刻意蕴。就用于戏剧美学理论而言,“本色”早于“当行”,二词指涉和内涵有时相同相近,然又常显殊异,因人而辨,因时而别。“本色”乃戏剧本体性特征,既通过戏剧案头之本的语言、情感、形象等彰显而出,又通过舞台表演体现出来;“当行”则更侧重指舞台表演的要求。 “本色当行”连用,审美意蕴整合了这两者不同的内涵,然在不同场合,亦需整体细观,方可愈见其深刻意旨。
一、“本色当行”的复杂意蕴
明代著名戏剧理论家王骥德曰:“当行本色之说,非始于元,亦非始于曲,盖本宋严沧浪之说诗。”可见“当行本色”之说,早在元人言曲之前就已出现。较早将“本色”一词引入文艺理论领域的是刘勰,其《诠赋》篇曰:“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杂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此处,“色”即“文”“丽词”,“本”即“质”“雅义”,“本”“色”尚未合体。刘勰又于《通变》篇曰:“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此处“本色”运用本义,为“本来颜色”之意,刘勰以“本色”为喻,意在批评时人“师今而不师古”之弊,强调“变化”“突破”的重要性。“当行”一语,始出于王若虚《滹南诗话》,其引晁无咎评黄山谷词曰:“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此处“当行”即指行家、内行的意思。宋人严羽论诗,将“本色”“当行”对举,是二者并用的最早记载,《沧浪诗话·诗辨》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又《诗法》曰:“须是本色,须是当行。”郭绍虞借陈师道《后山诗话》评韩愈“以文为诗”和苏东坡“以诗为词”而“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语以及《滹南诗话》评黄山谷词“不是当行家语”都强调,“当行”“本色”二词义有出入,“本色”指自然之色,“当行”指内行,不过二者均强调符合特定文体体裁的传统功用及其审美特色,即不破坏原来的*以逞才学,形式纯粹,格调协调。由上可知,诗、文、词论中“本色当行”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审美大致相同,强调无论学习、创作还是欣赏,都要符合文体特色,谨守技法法度,文是文,诗是诗,词是词,不越出诗、文、词各自的文体之规。承继诗文词之论,戏剧美学中的“本色当行”也多强调“得体”“合体”,抱体守一,强调在“曲之*”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设置角色,张本表演。 不过,诚如后人对“陈后山指摘苏词”提出质疑一样,对于戏剧的“本色当行”,元明清及近代曲论家的看法也多有辩证和宽佑之语。总体而言,“本色当行”的戏剧审美主要体现在对戏剧语言、结构布局、情感把握以及舞台表演等的审美要求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2:42
关于“本色”、“当行,,明代曲论家在具体运用时亦有差异,有的仅论“本色”而略“当行”,有的则“本色”、“当行”并重,且视为同一概念,还有的则把“当行”置于“本色”之下或把“本色”归入“当行”之中。为方便计,我们将“本色”、“当行”分开来说。
所谓“本色”,在明代曲论家的理论思想中有三方面的内含:一是元曲的“本然之色”,也就是说,所谓对于“本色”的追求乃是以元曲的审美风格为典范,以元曲的自然本色来矫正曲坛的时弊,这包括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恰到好处等几个方面。二是“本色”就是戏曲的“本戏之色”,也即探索戏曲独特的艺术特征,王骥德谓“曲与诗原是两肠”,因而戏曲创作要遵循“曲之道”。这种“曲之道性一方面要确立戏曲独有的语言风格,“须令老姐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王骥德语),也就是戏曲语言要通俗自然,另一方面是要求戏曲创作要适合舞台演出。三是“本色”就是“真我之色”。戏曲本色就是要求戏曲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而反对无病*或充满道学气息的说教。徐渭将“本色”喻为“正身”,而所谓“非正身”(也即非本色)则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汤显祖则以“真色”替代“本色”,要求戏曲创作抛开封建伦理的束缚而直接抒写人类的自然本性。

所谓“当行”,犹言“内行”,这是指称戏曲艺术特有的舞台性特质和舞台性制约。因而,对于“当行”的追求就是要求戏曲创作适合于舞台演出,如果达到了这一要求,那即为“当行之作”。王骥德谓:“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可见,“当行”的追求即是对于舞台艺术特性的探索和追求。
总之,“本色”、“当行”有其相交叉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独特内涵。质言之,“本色”较多地是就戏曲文学创作而言,“当行”则全面指称戏曲的舞台性特质,而两者在要求戏曲创作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迫求上却是同一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22:42
摘要:“本色当行”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使用历史较长的一个关键词,其审美基调与审美内涵奠定于明代,亦因争论而丰富和拓展于明代,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戏剧美学的历史坐标中,是理解“本色当行”复杂而深刻意蕴的真正妥帖之举。戏剧语言是“本色当行”外在审美特征的重要表征,强调通俗易懂、自然质朴以及浅深、浓淡、雅俗之间的独特三昧。因人物身份、性格与角色而自觉变化和遵守戏剧格律亦为其在语言上的审美追求。在谋篇布局等结构方面,“本色当行”追求人事安排合理,情节引人入胜、关目紧凑的张力之美。“本色当行”是戏剧美学理论家基于戏剧艺术本体特征、作家、表演者和观众等多重主体以及中国诗学理论的一种必然性审美选择。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本色当行”也有其理论局限,过于守正抱一,难免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关键词:本色当行 通俗 质朴 结构特征
翡翠叶子,这里买省一半!
广告
作者梁晓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太原03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