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08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有这么一段名句: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人要知道进退,要懂得收敛。几千年前老祖宗们传下来的思想自然是高明的,可实际能做到的却没有几个,权势、财富不是每个人在得到后都能轻易放下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因此而引发的刀光剑影。
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句“兔死狗烹”就是各种帝王将相在成功后的残酷清除和被清除,几千年来类似的故事简直数不胜数,但也总有一部分聪明人能领悟到《道德经》中的做人做事的真谛,能摆脱俗世繁华和权力的*,在“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说法激励下,在辅佐君王功成后毅然用各种方式退隐。本文就选出历史上有大功却急流勇退而保全自己的十位著名将相,供读者参考品评。
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出道后得到吴国大夫伍子胥的举荐,被吴王阖闾重用,在吴王阖闾和夫差两代君王麾下,和伍子胥联手向西攻伐楚国,向南*降越国,帮助吴国成为当时在长江以南的霸主。
后因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杀,忧而隐退,专心在乡间修订兵书,其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可以说是在他之后历代所有的军事家们必备的教科书,孙武本人也被后人称为“兵圣”。
鼓励和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隐忍图强,最终击败强大的吴国,成为新的春秋霸主。范蠡是个绝顶聪明的人,长时间的和勾践朝夕相处,让他清醒的判断出勾践是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枭雄,因而在辅佐勾践成功后,及时的抽身隐退,而他的好友文种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隐退,就被勾践*迫自杀。
范蠡隐退后开始做生意,因其善于经营成为了当时最有名的商人,身家巨万,后半生过得好不滋润。据说范蠡隐退时带走了超级美女西施,不但逍遥半生,还艳福不浅。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据说是无所不通的天才“鬼谷子”王诩的学生,学成出师后被同门师兄弟庞涓嫉妒并陷害,成为残疾人,后被营救到齐国,被齐国的齐威王拜为军师。用两次经典的“围魏救赵”(一次是救赵国,一次是救韩国)的战术帮助齐国两次击败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霸主魏国。
后因看透齐国内部*斗争的险恶,担心自己这个外人成为牺牲品,所以急流勇退,归隐田园而善终。其有所著兵书《孙膑兵法》传世。开国领袖毛*的军事思想中有一种战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大概就是从孙膑所创造的战术“围魏救赵”中演化而来。
王翦和其子王贲是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在军事上最大的功臣,秦灭六国,王翦两父子就干掉了五个。因为各种原因,秦始皇在史书上记载和评价并不是很好,但对待功臣还不错,一直到秦始皇病死,都没有他杀害功臣的记录。
不过王翦本人也相当知进退,在率兵攻打当时地域最为广阔的楚国时,王翦要带走秦国举国之兵,担心秦始皇放心不下,因此在出发前主动向秦始皇出示向往富贵之心。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
在灭楚后,天下被秦国统一已经是不可阻挡了,当时除了燕国和齐国,其余各国都已经被消灭,王翦却在此时坚决隐退,不去争夺最后的功劳,这位深知天之道的秦灭六国首席功臣最后得以善终。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西汉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曾言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从这个评价可以看出张良绝对是战略型的顶级谋臣。在西汉开国功臣榜上,他和萧何、韩信并列第一。
关于张良隐退的原因小编以为大概有两条,首先,张良大概是看出了刘邦百年之后的吕太后不可制约,做为汉臣,张良随时有可能会卷入到刘、吕两家的*斗争中去,是福是祸无法预料,因此在帮助吕太后的儿子稳定住太子之位留下善缘后,抽身而退。
其次,张良是韩国贵族,家族往上五代都是旧六国之一的韩国的国相,张良曾组织刺杀秦始皇,当时的目标是复国,后出于反秦的共同利益辅佐刘邦,从他的阶级属性来看应该是属于分封制的拥护者,刘邦的沛县老弟兄们可都没有张良这么好的出身。
汉朝建立后,张良发现刘邦其实是秦制的拥护者,这个就让张良很矛盾,再加上看见其余分封制的拥护者,即几个异姓王们的下场凄惨,这些异姓王中好几个和张良在出身上是同类,所以张良干脆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