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7:16
以银行为例。一家银行人事部门的人士透露,银行精简人员的地区多是一些效益较低、网点过密的外地机构;从人员构成来看,主要是学历低、年龄大的职工。而减员多采用一次性买断工龄,或者提前退休的方式。另外,部分银行还开始大胆尝试网点柜面人员多为聘用的机制,一年一聘,不合格立即辞退。可以肯定,银行业不再是摔不烂的“金饭碗”。
作为银行而言,改革不仅仅裁员那么简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考虑员工的出路。对于员工安置的问题,首先要做结构调整,削减中线和后线的员工,把他们移到前线为客户服务。因为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品还非常有限,大量的银行新产品等待着去开发和处理。与此同时,银行可以代理保险、证券、基金,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员去做。因此,做人事改革方案中,无论是留岗的,还是被裁的,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是必要的;对于内退、病退、闲置和待业人员退出、违章违纪违法人员退出必须区别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抓好员工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培育,使其思想观念跟进,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机制。在改革中要大胆启用新人,让新事业由新人来干,必要时果断撤换思想观念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员工,尤其是中层干部,这样就会减少改革的阻力,增强改革的活力和动力。
当然,银行裁员肯定有其自身的理由。分析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是外部环境使然,随着2006年大限迫近,中国*及银行业监管机构将严格履行银行业的市场开放义务。与此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激励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资本金与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显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5年过渡期的临近,外资银行届时将享受国民待遇,留给国有银行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加上外资银行诱人的待遇,用人的机制,爱人的氛围,让各路见异思迁者想入非非,如果国内金融界对此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还有,虽然四大银行对人事改革已经下了大力气,但是与汇丰全球3万左右的员工相比,动辄三四十万员工的国有四大银行机构还是”相当庞大“。其二是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需要。据了解,四大银行全都提出了上市计划,其中”走在前列“的建行要”力争在年内上市“。根据”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的批示是对上市方案要”继续研究“。此间,专家认为银行改革应当在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核心层面上加大改革力度,而人事改革显然是整体改革中的关键一环而已。
让幸存者受伤更深
4成出现紧张压力
外国医学机构曾经针对141名女性员工,进行裁员后的身心健康研究。其中有73名员工遭到裁员,一年后与另一群(68名)未遭裁员的员工相比,发现遭裁员者普遍出现忧郁症的相关症状,如失眠、对事物丧失兴趣、情绪低落…等。如果他们的伴侣无法提供有效的情绪支持,患者的忧郁症程度会更加严重与持久。
企业发生经营不善倒闭,或是大量裁员,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失去工作」的那群人,但鲜有人了解,在一波波裁员潮中幸存下来的员工,身心健康的状况也很容易受到影响。这些外人眼中看来幸运逃过一劫的工作者,有许多人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幸运,甚至心理压力比被裁掉的员工还大,经常担心自己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丧失人际信任感,还有奉命实施裁员的高阶主管,内心可能会累积沉重的愧疚感。
心理专家研究一家企业大量裁员后留下来的2,000多名员工的身心健康状态后,发现普遍存在忧郁、失眠、饮食习惯改变等明显征兆。其中女性员工的体重增加更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由此可见,受到裁员影响的绝对不只是失业者而已。针对这群经历过裁员风暴仍然生存下来的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变化,有一种新名词来形容:「裁员幸存者症候群」。
根据1997年「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显示,在公司大量裁员之后,有70%的公司表示留下来的员工生病的情形明显增加,包括心理疾病、药物或酒精依赖、高血压、心脏血管疾病等。
顾朗伯格教授的研究中也发现「裁员幸存者」中,43%的人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38%的人表示自己的家庭生活变得更为紧张。其他「裁员幸存者症候群」还包括脾气变得暴躁、沟通能力变差、无法准时完成工作、请病假时间增加、失眠、专注力变差等。更惊人的事实是,光是裁员的「谣言」,就足以导致员工产生上述的症状了。
重建对组织的信任
「全球就业展望市场调查报告」,台湾雇主的聘雇需求连续两季在亚太八地区中垫底。可以预期的是职场工作者一生中遭遇裁员的机率必定大为增加。*、工会以及相关机构应及时整合资源,提供这群受影响的工作者专业之心理谘商与转职辅导,协助他们努力对抗非理性想法、保护自尊心及工作权不受伤害,这才真正是重视*的作为。在此同时,企业内部应表现出耐心与被裁撤的员工沟通,提供交流的管道让所有人讲出他们的痛苦。针对被留下来员工,应该重建他们对组织的信任,并提出明确的指导方针,让员工能尽快把注意力放到建设性的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