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08:36
话题缘起:令人瞩目的*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实质上指明了我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以及我国今后的发展战略。虽然我国、我省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基本过去,但回升的基础还有待巩固。面对*投资高增长难以持续、消费还不足以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动力、外需低迷短期也难以改观的情况,后危机阶段,我省必须把应对经济短期波动与解决结构性矛盾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高投入不可持续,出口严重受阻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注意发挥市场启动消费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的高投入为主转向以依靠投入与扩大消费相结合上来 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到启动市场需求上来 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研究员 谭炳才 当前,我国以及我省经济已走过最困难时期,触底反弹,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但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存在*主导力量下降、经济结构不协调、增长动力减弱、要素缺少互动性等突出问题。处在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关键时刻,要解决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除继续发挥*在应对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外,更需要建立多种动力机制,尤其是要发挥我省市场机制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变*导向,从直接的*刺激转向启动市场需求上来,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为此,关键是做到“三个及时三个转向”。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投入为主转向投入与消费并举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投资一家独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迄今最高。预计全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会超过50%。我省情况与全国基本相似,估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18%,高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投入高增长主要是基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和积极的财政*的支持,*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长期依靠*投资不可持续,再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财政的长期支撑也受到*。与此同时,受出口大幅回落影响,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大减弱,估计我省出口要在1-2年内恢复正常增长可能性不大。因此,在*高投入不可持续,出口严重受阻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及时调整宏观**,注意发挥市场启动消费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的高投入为主转向依靠投入与扩大消费相结合上来。为确保这一宏观*的顺利实施,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情况下,经济刺激*短时期内不宜退出,但要注意防范预期通胀。及时启动市场需求,把拉动消费的模式从拓市场促内销转向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重心扩大消费需求,通过拓市场促内销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去年以来,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保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仅靠这一手段远远不够。在我看来,启动消费需求的根本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让占绝大多数人的中间群体拥有购买商品的支付能力,即藏富于民。这迫切要求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现的路径主要是提高两个比例:一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中的比例———劳动报酬收入,这是扩大最终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二是适当提高民生支出在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健全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的形式,对贫困地区、弱势人群进行补贴,使这类人群获得隐性福利收入。提高这二个比例,无论是国家还是我省完全有能力做到。扩大消费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以市场化手段调动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扶持全民创业。启动内需还要从增加有效供给和实现最终消费上做文章,目前主要是通过*杠杆有效地启动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供给,使之成为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龙头。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把产业发展模式从以传统为主转向以现代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省开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上升周期,*、企业、村集体都缺乏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去年以来,我省借力世界金融危机,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淘汰了大批落后产能,建立起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应运而生,逐步取代传统经济,成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新的产业形态。我省发展方式初步转型成功的事实证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因此,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是我省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应对危机保增长、构建未来经济形态的大格局中,我省只要紧紧抓住市场取向不动摇、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不动摇、紧紧抓住发展现代产业不动摇,定能率先摆脱危机,率先转型升级,在争当全国改革发展排头兵方面再立新功! 继续实施刺激经济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永华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会使产业结构缓慢地调整,但如果*出手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度和速度。*对产能明显过剩的产业要干预,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要运用财政手段和货币*进行有力支持一年前的*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保增长,实施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重大成效。在这样的形势下,有观点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刺激经济的*取向。我认为,不宜改变*取向,需要继续实行适度的刺激经济*。比如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实际上并没有完成,*要继续大力推动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出口产业比重过大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不但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重复建设,而且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出口产业比重过大。出口产业的比重过大,这在大国中是不多见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处于20%—45%之间,比如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很少超过25%,美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结论是,大国的贸易依存度不大,这是因为贸易依存度与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有关,它随一国人口的增大而下降。按照这样的理论,中国既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贸易依存度应该不会很大,但事实上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却在不断上升之中,从1978年的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近70%,其中原因是国内居民需求没有与经济增长一同上升。中国人口虽然很多,但是人均购买力有限,即内需不足。出口产业比重偏大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引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为什么多年调整仍然严重不合理?这是中国产业结构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约束所致。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靠国际市场刺激生产、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内需不足可以用消费率来表示,2007年我国消费率为35%,不到国际平均水平80%左右的一半)。内需不足实际上是外销过大的条件。中国出口产品的较大比例是制造业提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就是说,中国出口竞争力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因素。为了保住外销市场,并且能够不断增长,就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所以低工资是支持外销的重要举措,是外销迅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中国就不可能有比较优势。这个看法是对的,问题是为了保持这样的外销市场,难道可以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出口产业的比重偏大,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比如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锐减,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虽然内销产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但是,出口产业的产能过剩与内销产业的产能过剩是有区别的。出口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的,内销产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内需不足造成的。*刺激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继续实施刺激经济计划,推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要继续充分发挥产业*的作用。就目前的产业情况来看,相当数量产业的产品是没有市场或者说市场容量不大的,就是说存在着严重的设备闲置,这在出口产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只要拿不到订单,轰鸣的机器声立刻停下来。一部分产业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一部分产业处于产品供求大致相当的状态。如果*不出手,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会使产业结构缓慢地调整,但这样也许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出手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就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度和调整速度。*对产能过剩十分明显的产业要进行干预,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要动用财政手段和货币*进行有力支持。第二,*要继续运用积极的财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金融危机面前的关键是要把企业救活,让它们能够活下来。有人说,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得出的经验是“剩者为王”。外销企业在危机中能够活下来就有希望,危机过后就能发展,这是有道理的。第三,*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来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配合投资*的实施,*可以运用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适度宽松的货币*是有一个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我看最近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出现通胀,还可以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 扩内需、调结构的*基调不能变 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山 当前的*微调要尊重机理变化,熨平短期波动,服务长期发展,慎对外部冲击判断*转向的关键点:经济运行的机理有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效应有没有充分显现、外部冲击发生什么变化 *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关于明年宏观**取向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能否以及怎样“软着陆”的争论甚嚣尘上。其实,宏观*,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一项*的完美生命周期: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准确预判,出台相关*,*效应显现,*目标实现,*工具微调,*实质淡出,*取向转型,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出台新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经济*。其关键在于三个阶段:微调,淡出,转向。回顾1993年以来几次宏观经济*的转向,我们可以发现,实行*转向的判断关键点在于:经济运行的机理有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是根本;*效应有没有充分显现,这是条件;外部冲击发生什么变化,这是约束。先微调,待经济成长的自主力量增强后再淡出,何时转向则要依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定基于此,当前的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是:经济运行的机理有所变化,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复苏,但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基于市场力量的微观主体运营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力度大,*效应初步显现,但*退出后,谁来支撑经济复苏、会不会二次探底?都充满着不确定性;贸易摩擦加剧,外部需求的疲软状态还没有根本性改变,热钱加速流入释放的巨量货币又形成了通货膨胀压力。这意味着,下一阶段宏观经济*的节奏、力度和取向的把握要慎之又慎。要先微调,待经济成长的自主力量增强后再淡出,至于何时转向,则要依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定。根据*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期与长期问题,“扩内需、调结构”的*基调不会变;根据近期物价上涨的新情况,防通胀(或防通胀预期)会在具体*中有所体现。难点在于:怎样进行微调?扩内需重在居民消费,调结构的主体是企业,防通胀的重点在热钱流入形成的冲击扩内需,扩什么,靠什么?扩内需,平稳投资,缓解产能过剩压力;重在消费,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贡献至关重要。扩消费,重在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一方面在于支付能力的持续增加,在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于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消费环境与配套措施,便于消费升级。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及由此形成的制度预期密切相关。不同阶层间、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会抑制整体内需的持续增长,收入分配*亟待完善。调结构,调什么,靠什么?理顺外需与内需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内需为主;理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消费变量要越来越独立;理顺项目投资与产能过剩的关系,资金预算硬约束一定要形成;理顺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短期行为要服务于长期发展;理顺城乡关系,城市化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需要持续推进;理顺地区关系,财政转移支付重要,地区间的产业联系与产业规划更重要。这一切的调整,靠什么?*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结构调整的自主力量,*规划、构建平台、完善服务、信息预警等增进市场的工作必不可少。防通胀,防什么,靠什么?目前,基于稀缺性和供求关系变化而出现的水、电、煤、油、气、热等价格的上调,是防通胀时考虑的因素,但不是防通胀的重点,这些方面重要的是推进价格改革,建立和形成一套更能反映市场运行规则的价格机制与价格体系,旨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转型和消费行为模式转变。防通胀的重点在于热钱流入冲击产生的货币量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压力。这需要一方面加强对非正常资金流入的监管,另一方面运用对冲手段化解这种货币冲击。此时,慎用加息*,因为在进一步升值预期下加息会加剧热钱流入,反而不易于控制货币量,却抑制了企业的恢复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