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1:41
8.2.1 煤层气区划的基本原则
我国煤储层的发育状况、煤层的含气特征以及煤层的渗透性等,在地域上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是我国各地区的地质背景、煤系后期变形改造特征、煤盆地的沉积和聚煤规律等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的结果。煤层气分布的不均衡性,加上区域经济因素,造成了当前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和总结我国煤层气在区域分布方面的规律性,合理地进行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划,对于从宏观上阐明资源分布特征、分析煤层气勘探开发态势、指导未来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煤田地质界根据聚煤区(赋煤区)、含煤区、煤田和煤产地等不同级别的含煤区块进行煤炭资源分布区划。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对聚煤区和含煤区的划分。根据昆仑-秦岭、阴山东西向巨型构造带和贺兰-龙门山-哀牢山近南北向巨型构造带纵横交错的关系,将全国煤炭资源分布划分为6个聚煤区;在聚煤区内,按主要聚煤作用的差异、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和地域上的邻近关系等划分含煤区,全国共划分出了85个含煤区。对聚煤区的划分是依据主要成煤地质时代的聚煤沉积与构造条件,大致相当于原始的聚煤盆地或聚煤盆地群,其主要聚煤构造条件定格于早中生代以前;对含煤区的划分则主要着眼于原始聚煤盆地遭受变形改造后所保留下来的煤系分布范围;而对于煤层气含气性来说,聚煤沉积的构造条件固然重要,但后期变形改造对煤层气的保存、气含量和可采性的控制十分明显,特别是现代地质结构和地应力特征对煤层气可采性的影响更为突出和重要。因此,煤层气资源区划应不同于煤炭资源区划。
石油地质工作者对全国油气区划分的工作也十分重视。张俏从板块构造区划的角度出发,以板块活动的动力类型为依据,提出将我国划分为以*裂解、扩张活动为主的中国东部含油气区和以碰撞、挤压活动为主的中国西部含油气区的中国含油气区构造区划方案(张俏,1995)。吴奇之等根据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基底结构,划分出东、中、西部三类盆地,进而根据地质背景、盆地类型及构造变形、沉积特点及含油气组合,同时也考虑到勘探状况及地理因素等,将我国含油气盆地划分为八大油气区(吴奇之等,1997)。戴金星等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天然气聚集区、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天然气聚集带、聚集区和聚集域的定义与分类,并在我国13个含油气盆地内部进行了天然气聚集带、聚集区的划分(戴金星等,1996)。这些工作为进行煤层气区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工作中,在充分考虑煤层气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煤炭资源区划中的有关成果,并参考常规油气区划工作的经验,尝试着对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进行了区划,主要考虑了以下5方面的因素:
1)区域地球物理资料:我国*自西向东,深层结构有明显阶梯式分带现象,主要的南北—北北东向深层构造陡变带有3条,自西向东依次为贺兰山-龙门山陡变带、大兴安岭-武陵山陡变带和中国东部陆缘陡变带,它们按地壳深层结构将我国划分成各具特色的4个壳-幔带(据程裕淇,1994)。这3条规模宏大的深层构造陡变带,在地貌上大多构成山链,不仅代表了中国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沿南北—北北东向分带的界线,也是我国地势、地貌自西向东阶梯状展布的分界线,这些界线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划分大致吻合,因而对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及勘探开发工作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将3条陡变带作为煤层气区划一级单元的边界。
2)大地构造分区边界:在南北向分带的基础上,按板块边界和稳定区(陆块)与活动区(褶皱带)的界线进行东西向分块,主要有塔里木-华北陆块与天山-赤峰活动带的界线、塔里木-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界线,以及扬子陆块与松潘-甘孜活动带的界线。这些边界对我国煤田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晚古生代煤层的影响更为突出,是划分二级单元的依据。这些二级单元的边界大多与煤炭资源区划中聚煤区(赋煤区)的边界一致,这就便于将煤田地质资料应用到煤层气地质之中。
3)区域构造和聚煤特征:煤系的沉积、聚煤特征和后期变形构造对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具有直接控制作用。我国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这4个重要聚煤期的煤层各有特定的主要聚集范围,所遭受的后期变形改造也各不相同。这些特征决定了*单元的划分,在*单元中,强调以一个聚煤期为主,也可能以某一个聚煤期为主,同时包含两个或多个聚煤期。
4)含气性:由于受原始沉积作用、煤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及剥蚀风化作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煤层含气性的变化很大。这里所说的含气性,既指煤层气含量,也包括煤层厚度和赋存面积的大小。本次区划,对所有褐煤、无烟煤1号均未进行*单元划分;福建、广东、滇南、*等省(区)的煤层,以及塔里木南部等地区的煤层,或因煤层气含量很低,或因煤层赋存面积小,或因构造十分复杂等原因,而未进行煤层气资源区划。
5)地域因素:在进行二级区划时,对华北陆块的东北部未按大地构造分区边界进行划分,而是按辽宁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划分的。这一方面是考虑到滨太平洋构造带的强烈作用效果,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行政区划的人为因素。这样做便于区划命名和煤层气资源的统计与决策。
8.2.2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的区划方案
根据实际资料和工作程度,建议按煤层气大区、含气区、含气带和气田4个级别进行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划。
1)煤层气大区:煤层气大区是按照3条南北—北北东向深部构造陡变带划分的一级煤层气资源分布区,主要体现中、新生代以来现代板块构造对我国煤层气资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划分为4个大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海域区、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
2)含气区:是煤层气区划的二级单元,以近东西向展布的几条大地构造分区边界与近南北向构造的纵横交切而成的“块”来划分,重点反映古生代以来板块构造通过对聚煤作用、煤变质作用的控制而影响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共划分为10个含气区,以行政区划的组合而命名。
3)含气带:是煤层气区划的*单元,在含气区内主要依据煤层分布情况和含气性划分。除了前述因各种原因而未进行煤层气资源区划的范围外,其余基本按第三次煤田预测中含煤区的划法和命名来进行含气带的划分和命名,仅对少数含煤区进行了改变。全国共划分了85个含煤区,划分并命名了59个含气带,其中东部大区26个、中部大区18个、西部大区14个、海域大区1个。
4)煤层气田:是同一地质时代的若干个煤层气藏的总合,单个煤层气藏也可构成煤层气田。煤层气田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煤田地质界所称的“煤产地”(矿区),所谓“煤产地”是指煤田中由于后期构造所导致的含煤区块。
由于我国现阶段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刚刚兴起,对煤层气藏的认识程度很有限,还没有一个正式开发的煤层气田,所以本次没有进行煤层气田的划分和命名,待以后工作深入、时机成熟后再行划分。
8.2.3 主要含气区特征
根据煤层气区划原则,将中国煤层气区划分为:东部大区,包括黑吉辽(Ⅰ)冀鲁豫皖(Ⅱ)、华南(Ⅲ)3个含气区;中部大区,包括内蒙古东部(Ⅳ)、晋陕蒙(Ⅴ)、云贵川渝(Ⅵ)3个含气区;西部大区,包括北疆(Ⅶ)、南疆-甘青(Ⅷ)、滇藏(Ⅸ)3个含气区;海域大区,只包括台湾(Ⅹ)一个含气区,全国共划分为10个大区。在10个含气区中,内蒙古东部含气区全部为褐煤,暂未评价,台湾含气区和滇藏含气区煤层气资源稀少,缺乏开发价值,未予评价,下面介绍其余7个含气区基本特征。
8.2.3.1 黑吉辽含气区
黑吉辽含气区(Ⅰ)包括东北三省,北、东起自国境线,南至阴山-燕山褶皱带东段,西至大兴安岭构造带。区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和第三系,其次为石炭-二叠系。早白垩世含煤盆地发育,含气性较好;第三系仅抚顺盆地煤级较高,为长焰煤和气煤,含气性好,其他盆地均为褐煤,含气量小,暂未作评价。石炭-二叠纪煤层仅分布在含气区南部,煤层稳定,含气性相对较好。
该区包括三江-穆棱河(Ⅰ01)、延边(Ⅰ02)、浑江-辽阳(Ⅰ03)、抚顺(Ⅰ04)、辽西(Ⅰ05)、松辽盆地东部(Ⅰ06)和松辽盆地西南(Ⅰ07)7个含气带。其中,抚顺含气带的分布范围与抚顺矿区一致(若无特别说明,含气带的分布范围与其对应的含煤区相同,下同)。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和辽宁两省,其中,三江-穆棱河、浑江-辽阳、辽西含气带较为丰富。
本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活动的地区。煤层气勘探活动主要集中在南部辽宁省沈阳市周围地区进行,北部鹤岗盆地的勘探结果表明情况较差;煤层气开发活动为矿井瓦斯抽放,在抚顺、铁法、鹤岗、鸡西等矿区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2.3.2 冀鲁豫皖含气区
冀鲁豫皖含气区(Ⅱ)的地理分布范围为华北聚煤区的太行山以东地区,大致相当于华北陆块东部。西起太行山构造带,东至郯庐断裂带,北起黑吉辽含气区南界,南至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东段。含煤地层以石炭-二叠系为主,有少量下、中侏罗统。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范围广,煤层稳定,含煤性好。含气区包括冀北东部(Ⅱ01)、京唐(Ⅱ02)、太行山东麓(Ⅱ03)、冀中平原(Ⅱ04)、豫北鲁西北(Ⅱ05)、鲁中(Ⅱ06)、鲁西南(Ⅱ07)、豫西(Ⅱ08)、豫东(Ⅱ09)、徐淮(Ⅱ10)和淮南(Ⅱ11)11个含气带。其中,徐淮含气带地理分布范围为徐州和淮北矿区,淮南含气带地理分布范围与淮南煤田一致,冀北东部含气带为冀北含煤区东段。太行山东麓含气带的含气性相对较好,豫北鲁西北、鲁中、鲁西南含气带的含气性差,其他含气带的含气性居中。
冀鲁豫皖含气区内分布有较多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有利的区块,如开滦、大城、焦作、安阳、平顶山、淮北和淮南等煤矿区。
该含气区是我国目前煤层气勘探比较活跃的地区,在开滦、大城、安阳、鹤壁、荣巩、焦作、平顶山、淮北、淮南和新集等处都进行了勘探工作,其中,以开滦、大城、淮北和淮南矿区进展比较明显。
8.2.3.3 华南含气区
华南含气区(Ⅲ)在构造上相当于扬子陆块东部地区和华南活动带的范围。位于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以南,武陵山构造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广大的东南和华南地区。区内主要发育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由于受华夏和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晚二叠世煤田仅局部保存较好,煤层较稳定,含气性好。华南含气区包括鄂东南赣北(Ⅲ01)、长江下游(Ⅲ02)、苏浙皖边(Ⅲ03)、赣浙边(Ⅲ04)、萍乐(Ⅲ05)、湘中(Ⅲ06)、湘南(Ⅲ07)和桂中北(Ⅲ08)8个含气带。
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湖南两省,其中,以萍乐和湘中含气带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而其他含气带煤层气资源较为贫乏。本区其他含煤区的煤田或煤产地规模小,构造复杂,煤系分布零星;煤变质程度很高,已达无烟煤1号阶段。
本区煤层气勘探活动已在丰城、冷水江矿区进行,以丰城矿区的效果较好。
8.2.3.4 晋陕蒙含气区
晋陕蒙含气区(Ⅴ)是我国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地理分布范围包括华北聚煤区的太行山以西地区,大致相当于华北陆块的西部。西起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东至冀鲁豫皖含气区西界,北起阴山-燕山褶皱带西段,南至秦岭-大别山褶皱带西段。该区含煤地层有石炭-二叠系和下、中侏罗统,含煤性好,煤层大面积发育稳定。晋陕蒙含气区包括冀北西部(Ⅴ01)、大宁(Ⅴ02)、沁水(Ⅴ03)、霍西(Ⅴ04)、鄂尔多斯盆地东缘(Ⅴ05)、渭北(Ⅴ0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Ⅴ07)、鄂尔多斯盆地西部(Ⅴ08)、桌-贺(Ⅴ09)、陕北(Ⅴ10)和黄陇(Ⅴ11)11个含气带,其中,冀北西部含气带为冀北含煤区西段。沁水、霍西含气带的含气性好,陕北、黄陇含气带的含气性较差,其他含气带的含气性居中。
有许多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最有利区块分布于晋陕蒙含气区,如阳泉、寿阳、潞安、临兴、屯留、晋城、柳林、三交和韩城等。该含气区是我国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特别是沁水盆地的晋城、屯留以及产出河东煤的柳林、临兴等地已成功获得小型试验性开发,展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8.2.3.5 云贵川渝含气区
云贵川渝含气区(Ⅵ)的地理分布范围为华南赋煤区的西部,西起龙门山-哀牢山断裂带,东至华南含气区西界,北起晋陕蒙含气区南界,南至国境线。区内主要发育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范围广,煤层稳定,含煤性好,含气性也好。云贵川渝含气区包括华蓥山(Ⅵ01)、水荣(Ⅵ02)、雅乐(Ⅵ03)、川南黔北(Ⅵ04)、贵阳(Ⅵ05)、六盘水(Ⅵ06)和渡口楚雄(Ⅵ07)7个含气带。
其中,六盘水含气带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煤层气资源丰度也最高;其次为华蓥山、永荣、川南黔北和贵阳含气带;而雅乐、渡口楚雄含气带煤层气资源较为贫乏。渡口楚雄含气带大部分地区为第三纪煤层,煤变质仅达褐煤阶段,含气量很低;只有宝鼎煤田攀枝花矿区,为晚三叠世煤层,煤层气资源丰度较高,但规模小,煤层厚度变化很大。
受地形条件*,本区煤层气勘探活动较其他含气区相对滞后,目前正在贵州省的盘江矿区进行。区内矿井瓦斯抽放工作十分活跃,尤以重庆地区的松藻、南桐、中梁山等矿区闻名全国;另外四川的芙蓉,贵州的六枝、盘江、水城、林东等矿区的抽放工作成效也十分显著。
8.2.3.6 北疆含气区
北疆含气区(Ⅶ)的地理分布范围为新疆的天山褶皱带及其以北地区。区内发育众多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主要有准噶尔、吐-哈、伊犁等盆地。煤层较稳定,厚度大,含煤性好;但煤级低,多为长焰煤。煤层含气性一般比较低,仅在局部地段由于受到了高异常古地热场的叠加影响而使煤级增高,从而导致煤层含气性相对变好。北疆含气区包括吐-哈(Ⅶ01)、三塘-淖毛湖(Ⅶ02)、准噶尔中(Ⅶ03)、准噶尔东(Ⅶ04)、准噶尔北(Ⅶ05)、伊犁(Ⅶ06)、尤尔都斯(Ⅶ07)和焉耆(Ⅶ08)8个含气带。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仅准噶尔南含气带含气性较好。
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煤炭、石油及常规天然气等能源供应充足等因素的影响,本区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仅吐-哈盆地施工了少量煤层气勘探井。
8.2.3.7 南疆-甘青含气区
南疆-甘青含气区(Ⅷ)的地理分布范围为西北聚煤区的天山以南地区。北起天山-阴山褶皱带西段,南至昆仑-秦岭褶皱带西段,西起国境线,东至晋陕蒙含气区西界。区内有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和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南疆-甘青含气区包括蒙甘宁(Ⅷ01)、西宁-兰州(Ⅷ02)、河西走廊(Ⅷ03)、柴达木北(Ⅷ04)、塔里木东(Ⅷ05)和塔里木北(Ⅷ06)6个含气区。其中,河西走廊含气带包含中祁连和北祁连两个含煤区。南疆-甘青含气区,早、中侏罗世煤层煤级低,多为长焰煤,煤层含气性较差。二叠纪煤层的煤级普遍较高,但含煤地区分布局限,煤层气资源贫乏。本区至今还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空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