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不是做选择题 ——对社工职业水平考试的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6 02: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4:38
近日在复习备考“中级社工师”时,我还真希望能尽早改变这种考试方式。我想全中国(可能全世界)最容易的职业水平考试,当非助理社工师莫属(相信会有很多人不认同我此观点)。因为考试题目全是选择题,也就是说,一个获得考试资格的人完全不学习、不复习,也有可能考合格,当然这是少数。也有社工专业的学生考了不止一次也没考过的例子,当然这也是少数。本专业的学生如果两三次都没有考过初级的话,我想是因为不够重视和不够认真复习吧。本专业的学生既然能大学毕业,也就绝对具备考过的能力。
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从业者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这是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职业资格是对从业者从事某个职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从事社会工作者应该有其职业资格,这个我没有意见。只是当前的考试题型,说出去都让业外人士小觑社工,其实更不利于培养社工独立思考的能力。
助理社工师考的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和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工作师则在其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工作法规与*》。初级的题型是单选题和多选题;中级的题型中,实务则全是开放性的案例分型。综合能力主要考查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直接和间接的工作方法。在选择题题型当中,题目大多是描述了直接具体的案例,或者社工的处理技巧做法,或者某个理论观点,让答题者选择与之对应的技巧,或者处理方式,或者理论概念。而且,不得不说,基本上是考记忆为主,选项已经带有很强的提示性了,甚至某些题目中的选项问“正确的做法是”,“错误的做法是?”。这类型的某些题目,基本上看选项就能做对。
这种的考法的最大弊端是,让应考的人去死记硬背多于去思考和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扼杀了社工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题目之中是列举具体的做法,让学生去选择对应的概念。如要选择正确,当然需要考生对选项中的每个概念有所了解和区分。不过,考生是按照考试的要求和题型来复习的,这种题型,学生自然倾向去记去背,不必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理解。其次,题目所列出的例子当中,很多情况下,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而不同的模式也会有不同的做法。选项却要求选出最正确的答案,非要社工去区分绝对的对或错,考生还有多少是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再者,题目当中,多数是偏向较概括性的一般标准,或者是跟进的策略,缺少具体如何去做的考查,相对较空泛。可以说,是简单的概念理解和背熟基本流程即可,较少实际具体的运用,而当中的某些考察具体操作的题目,却又不太符合现实情况。选择题是有极强的提示性的,尽管选项也有能够让考生纠结的情况,但是,实际实务工作中是没有选择题的。
即使是开放性题目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也只是最后一题方案设计题相对体现开放性。不过仍有类似“名词解释”的题目,同样是没有结合理论视角分析,多是概括性的为主。而某些单选题问社工该用何种模式进行服务时,答案竟然只有一个!更有些题目的答案,让我感觉像是中学的思想*课的回答!我真担忧自己考试时候的答案没能拿分,因为按照自己从工作中的思考习惯,我根本写不出这种答案。解决一个案例,不是三五百字就能写清楚的。况且,这个案例是死的,真实的案例是有动态的。很多时候,案主的变化未必不会跟着我们的模式的程序变化的,我们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的计划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修正。对于众多同工来说,并不是学不懂理论和操作过程,而是不知道具体如何去做,即配合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所谓的微技巧。所以督导者在教导同工时,总会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示范,模拟场景等等,单纯讲理论和模式,还不能算是完整到位的督导过程。社会工作实务虽然有流程和模式,具体跟进也有章可循,但绝不是自然科学那样,把变量数值代入公式就会必定得出相应的结果的。社工的每个实务过程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务过程的动态是千变万化的,同样的跟进手法,案主的变化和反应都不一定是一样。
所以,从考试题型和实际实务开展的情况差别来看,当前的考题是比较脱离实际情况的。目前众多社工的社会工作思维也较薄弱,还未习惯以较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去思考和分析实务当中的问题,考选择题显然对发展社工的社会工作思维没有帮助。社工要靠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进行助人或者提供服务的,没有选择题可做。个别所谓权威预测题,把曾经真题的找工作换成找对象,回应方法却是一样的。如果有社工看了这两个例子去进行实际操作的话,恐怕并不理想。不过也很幸运,我们的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即使微技巧也一样。
对于选择题题型,甚至让社工可能习惯变得不敢去思考和表达观点。前年香港督导在团督个案案例时,只简简单单地问同工:大家对此个案的感觉是如何,有何看法。这一个极开放的问题,当时同工们竟然是面面相觑,整个会议室也鸦雀无声。尽管督导强调大家可以随便说,没有对与错之分,但同工还是首鼠两端。我心里在笑:姑娘,你还是给几个选项让大家选吧。去年培训,一同工对我说,培训导师因没有一个同工回答他的问题而表达较强烈的不满,他问的是小组工作的有哪些基本模式。没有一个同工回答。导师先后让考过中级社工师和社工本科毕业的同工举手,也没有人敢举。我听见此事,也觉得难以置信。同工当中,不乏从一线社工中成长起来的本土初级督导。我想应该有同工能至少能回答一个的,当时众人都“尽在不言中”,其实也表明同工对自己心中的答案颇不自信。难怪导师有不满情绪,我听罢此事,心中同样是那个反应:阿sir如果给大家几个答案选的话,同工肯定能回答到。一个是开放式问题,另一个有较标准答案的问题,同工何以沉默?
社会工作是需要谙熟各种理论,熟悉工作方法和流程的操作,这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社工必须有较强的分析和思考问题能力,这与高等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无二致。社工必须对所学的理论和实务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反思甚至质疑。为何设计这种类型的试题呢?其实不难难猜测,从现在对目前*对培养社工人才的指标来看,之所以以较容易让人通过的试题类型来选取“专业人才”,或许是因为*希望先制造出一批考取助理社工师的社会工作者,所谓的“大数据告诉你”,说已有多少多少人通过考试,离建立宏大社会工作人才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仅仅凭高校毕业生人数,还远不够达标,所以不少民政事务单位和社区居委也有相应的“考试指标”,而他们当中多数并没有学过社会工作,所以难度低有助于通过率,即使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是同样有利。
对于居委会工作人员来讲,有没有考取社工职业资格,根本不会影响他们工作开展,只是未能多200元一个月的证书奖励。而对于社工机构的专职社工而言,获得了职业资格,也不足以代表能较熟练地开展服务。尤其是大学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还未成熟,仍处于探索建立阶段,社工毕业生的实务能力,还需要在走出校门后再学习。而现实当中,即使是社工再熟悉*法规,涉及*内容的服务,其实街道民政系统和居委会早已做了。
当然,这种的考试方式并非百无一是。毕竟去看书复习,就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总比没看好。中级的《社会工作实务》已是开放性主观题,尤其是最后一题的方案设计,始终是好的。况且,社工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不强,也不仅仅是职业考试的形式所致。同时,作为社会工作者,如果对*和法规烂熟于胸,对服务开展和与居民打交道也有好处。不过如果回到社会工作者独立思考的问题上,除了改变职业资格考试的形式之外,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学上也应作出调整。
中国的大学教学让学生太舒服了,舒服过头了。虽然现阶段不是每个社工专业的学生都会从事社会工作,但是回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各问题上,这不论是哪个专业都需要培养的,而且,社会工作教育也有其原则和要求。不过,再深究下去,恐怕又要去到“钱学森之问”的话题上了,又得探讨如何改革高校的教育*。无论如何,社会工作是理论结合实践、知行合一的专业。在理论学习上,高校教学在布置平时的作业上,需要多安排学生看书和写文章的任务,给学生相应的读书指引,要求同学进行学习成果分享。同时,配备实践课程也是必不可少。当时大学实习时,我常想着怎样做才能显得“专业”,而今回想其实没必要。当时实习,首先是接触一些弱势群体,自己思考了社会工作价值及理念,可以说,实习只是感受了做社工是怎样的,与服务对象接触了数次,给自己的触动才是深刻的。所谓的专业能力提升,并未感受到太多的收获。然而,这却是最重要的,思考其理念和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的第一步,这是考试也无法考的,那怪当时督导说不知道原来内地是做选择题就可以做社工。虽说目前的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虽然有不足,但还不至于彻底失败。有缺陷的在是中国教学*,很庆幸,总有不少老师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并通过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进行实务,实在可贵可敬。
从社会工作的发展要求来看,考试题型需要改变,而且将来高校教师当中,也会有从事一线实务的社工经过深造后,进入课堂教授学生课程。评估专家常指一线社工的成长太慢,其实有没有想到过,会不会是我们的职业水平考试本身也有责任?很多理论、实务模式和面谈技巧,只是两页纸左右就讲完了。还有相当一部分非科班的社工呢?尽管民政部曾回应社工职业水平考试的含金量和证书效力不变,但我大学也读了社会工作,毕业后也从事社会工作,我能感觉到当前的考试题型的弊端何在。考题题型和方式不变,年年调整考试大纲,其实是年卅晚谢灶——好做唔做。
我没有否认记忆的重要性,也不是不尊重出题者和评估专家。不过,几年过去了,各地实务情况发展不一,又有相应的实务经验,这种考试方式确实需要有所调整才能适应实务发展需求。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