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写b小调奏鸣曲的背景是什么?怎样练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53
b小调奏鸣曲的确是完成于1853年,并于次年题献给罗伯特.舒曼的,以回报舒曼1839年题献给李斯特的C大调幻想曲。不过,从时间上来说,舒曼在那时候已经精神失常了,自从1854年2月起他就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所以他应该是没有可能听到这首题献给他的奏鸣曲了,也绝不可能对于这首作品发表任何的看法和观点了。
所以,这首曲子理所当然的送到了克拉拉.舒曼手上,也就是在1854年5月25日的时候,在勃拉姆斯的演奏下,克拉拉第一次听到了这首作品。她当时的听后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内容空洞,除了噪音没有别的东西,你在其中不可能找到一点点和谐的东西,总之它一无是处。
首先回顾一下浪漫主义早期以前的古典作品,维也纳乐派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成熟。单从奏鸣曲或者交响曲上来说已经有一整套的逻辑发展路线。比如奏鸣曲式,从曲式上来说就是主题、副题,结束部(程示部),发展部,就是主部或者副部动机的展开,或者是插入新的音乐动机进行发展。然后是再现部,再现主部、副部,最后结束。同时在调性上走的是T--S--D--T的方式,即,主--下属--属--主的过程。作品在调性上得到了统一完整。所以人们说奏鸣曲式是调性的游戏。非常完善和全面。
浪漫主义如歌的浪漫主题根本不适合动机的发展……如何找到浪漫主义对大型作品的控制权,就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b小调奏鸣曲出现之前,肖邦的奏鸣曲可以说是浪漫主义音乐中最好的大型作品了。但是,b小调奏鸣曲出现于后,才真正开启了浪漫主义大型作品的创作之门。在它的直接影响下,才可能出现瓦格纳那么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这首长达760小节的单乐章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显的有些过于冗长,晦涩。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Eard Hanslick也同样把这首奏鸣曲描述为由刺耳的噪音,散乱的元素所构成的东西。可是所有这些消极的评论都一点都没有触及到这首作品中那独特的原创性。
这也是李斯特的一部自传,其中凝结了他的人生遭遇。这种大型作品,粗听上去绝对是不之所云,但是研究过谱子,你才会发现这个作品的精妙之处。就是这部作品是空前统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整部作品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的。所有的主题都是由一个原始主题变形而来。调性已经不再是主要地位的,也不是协调作品统一性的尺度了。
其实李斯特在写b小调奏鸣曲之前就已经完成过一首同样也是单乐章的“但丁”奏鸣曲(乐谱上标注为:但丁读后感,近似于幻想曲的奏鸣曲)。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首曲子与但丁的诗歌之间的天然联系。虽说它并不属于那个时代通常所说的标题音乐的范畴,但至少它是建立在文学材料的基础上的。而这首b小调奏鸣曲之所以会给初听者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和其中的音乐语言变化幅度相当之大是分不开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来源于在整首曲子当中坚毅的英雄形象于温柔的抒情形象的不断地交替出先,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曲的乐思的发展都是由开头的一个基本的主题而得来的,作曲家每次都采用了不同速度节奏,技巧,情绪,调性来让这个主题重现(这就是整部作品的最伟大之处)。所以其实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个空前统一的整体。它完全摆脱了古典奏鸣曲的那种“调性游戏”的束缚。(肖邦的奏鸣曲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遵循着古典的法则的)其实在李斯特之前,也已经有很多音乐家在探索着怎样打破古典的奏鸣曲式而求得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舒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最终,由李斯特完成了这个理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54
http://www.docin.com/p-71409890.html
第二十页开始是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