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诋毁嵇康的根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1 10:5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6:01
害死嵇康的钟会是当时著名的贵公子,前太傅钟繇之子,虽然也以才华出众闻名,但他不象其父处世端正公允,尽管钟繇主张恢复肉刑,*观点比王朗、孔融落后,但决不是自私自利的阴险小人。而钟会心胸狭隘,刻薄自负,表面崇尚道学,实际上是主张严刑峻法的刑名家,是宫廷派的重要成员。他曾经去拜访嵇康,因为没有受到热情款待嫉恨嵇康,史*载他向司马昭进谗言说嵇康帮助乱党、不出来当官,诋毁汤武孔子,所以司马昭杀害了嵇康。但是嵇康不涉俗务,不可能助乱党,他当时官居中散大夫,只是没接受选举的职务,而且在给山涛的信中多处颂扬孔子,无诋毁之义,说司马昭害死了嵇康,这是不确切的,嵇康遇害在景元二年,此时的廷尉是贾充,和此案也没有关系,害死嵇康的正是此时担任司隶校尉的钟会。嵇康遇害是钟会为报私怨一手造成的,这是因为钟会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拥有对司州的行政、司法管辖权,他完全可以负责处理这一案件,司隶校尉权力很大,甚至可以直接审判官吏,如同当年司隶校尉卢毓审判曹爽乱党一样,钟会根本不需要假借司马昭的手害嵇康。事实上司马昭反对杀害嵇康,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嵇康不是司马昭的亲信,属于中间派。但是他的好友阮籍和山涛都是司马昭的亲信,他们能坐视司马昭害嵇康吗?而且嵇康给山涛的信中赞扬司马昭保护阮籍,说明他对司马昭无反感,他本人也不对司马昭有威胁,两人也无私怨,司马昭没有理由害嵇康,他不会傻到杀一个与自己友好的人去触犯众怒。嵇康遇害在当时是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不仅是“海内之士,莫不痛之”甚至也影响到当时的政局,嵇康在士林中的名声很好,他生活清俭,竹林七贤大多清廉名士,与普通百姓的交往也十分广泛,*嵇康使宫廷派的社会声望受到严重削弱,事件的直接制造者钟会本人更是在三年冬天就被免去司隶校尉之职,被派往关中担任镇西将军,总共当了不到二年的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与九卿、尚书同一级别的要职,甚至可以直接升职担任三公,如司隶校尉崔林、孙礼升任司空等。钟会被降职也削弱了宫廷派在朝廷的地位。这一事件甚至使处于中间观望态度的社会人士大多转向司马昭集团,使之*势力得到很大加强。
《晋书》称司马昭对嵇康被害,事后也“帝寻悟而恨焉”,似乎是司马昭害死的嵇康,后来十分后悔,这些是当时的人们对事件认识上的偏差,他们无法象现在一样对当时的事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事件深刻理解,只看到表面司马昭与钟会关系密切,就认为司马昭也和嵇康被害有关。而我们现在分析看来,两人关系密切仅仅反映了当时司马昭的河东集团和郭太后的宫廷集团联盟的*局面。嵇康被钟会杀害不仅是礼法势力*“竹林派”,也有更深层的*斗争产生的个人恩怨。嵇康是曹氏的宗室婚,和郭太后的宫廷集团严重对立,尤其是曹髦被宫廷派杀死后,曹氏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两派形同水火,嵇康对钟会的拜访态度冷淡是两个集团矛盾造成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何钟会非要将嵇康致于死地,这不是一时招待不周就引起深仇大恨。
钟会害死嵇康是为了打击曹氏集团,结果最终受益的是司马昭的河东集团。嵇康所代表的广大中间势力大部都转向了河东集团,嵇康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司马氏集团的山涛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他虽然是宗室婚,但是并不代表曹氏集团那些腐朽、奢靡的纨绔、没落的贵族,可以说是少数能为曹氏集团装点门面的人物,嵇康被害虽然形式上打击了曹氏集团,实际使宫廷集团在*上蒙受了残害贤良的恶名,引发了其他各派对它专权跋扈的担忧,从而削弱了宫廷集团的影响。我们在史书中看到的其他多个信息反映了司马昭对这起冤假错案的态度,以及后来种种迹象都表明不是他害的嵇康。
除了前面说的他和朝廷众臣把钟会贬到关中担任镇西将军和他为嵇康被害表示叹恨外,嵇康的家人与司马氏的关系也间接证明了这点。嵇康的儿子嵇绍是晋朝著名的忠烈,在《晋书》中排在忠义传之首,在封建社会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历史背景下,嵇绍能为了救司马衷奋不顾身,牺牲自己,这本身就表明了很可能司马昭曾经搭救嵇康,为他说情,至少没有参与*嵇康。因此才会有嵇绍舍身相报的义举。另外还有嵇康的哥哥嵇喜,他和弟弟虽然性格、处世风格迥异,但是他的弟弟是社会公认被冤杀的,不同于钟毓与阴谋叛乱的弟弟划清界限,嵇喜因为弟弟与司马昭集团对立是理直气壮的,至少会与司马氏关系冷淡,但是他同样成了司马氏集团重要的支持者,在晋朝担任了齐王的司马,劝齐王节哀自重,表明了他与司马氏关系密切,后来还担任徐州刺史,平定建业叛乱,也是一位对晋朝忠心耿耿的大臣。他和嵇绍这些与嵇康最亲近的亲人对司马氏都抱着如此忠诚之心,在古代强调宗族、亲友之情的社会环境中,恨难想象他们与司马氏有仇怨,所以可以确定司马昭与嵇康被害无关。
宫廷派的败类钟会也不会为要处死嵇康去请示司马昭,这完全是他的职权范围,他的草率、固执不仅给宫廷派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更加巩固了司马氏集团的社会地位,魏国的官民看到皇亲贵戚之间相互残害,钟会实行严刑峻法,人人自危,纷纷寻找强大的集团依托,在*上相对进步、又与反对恢复肉刑,反对严刑峻法的王朗父子关系密切的司马氏集团,成为中间弱小势力投靠的主要对象,比如向秀就在嵇康被害后立即投靠了司马氏集团,嵇康仅仅是替朋友作证,却被牵连处死,钟会执法可谓酷也,许仪、诸葛绪的下场亦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6:01
钟会身出名门,是曹魏大臣,也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而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活脱脱一个天才级的“*动物”。但是嵇康拒绝交往这样的朋友。虽说出身高贵,官位显赫,可在文学才情方面,对于仅比他长两岁的嵇康,还是敬佩有加,甚至到了不敢与之面对面交流的地步。《世说新语;文学第四》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当初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后来做了*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理都不理,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终是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决定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了,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这次造访觉得丢了面子,深深怀恨在心。
嵇康还给原先的一位好友吕巽写了一封绝交信,以“绝交不出丑言”的君子风范,表达了对这位相交多年朋友的愤慨和失望。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嵇康的率直性格有其可爱之处,但是嵇康的性格决定了他尘世的可悲命运,而精神上的超越又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
不过他最后的死是因为吕巽吕安兄弟,而不是钟会。
墨香侠士谨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6:02
钟会很仰慕嵇康的才气与高尚的品德,便将自己写的文章扔进嵇康家里,希望能得到其赞赏,但嵇康不喜欢钟会的人品,也不看好他的文章,钟会因此怀恨于心。(大概是这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6:03
A 挨骂 B 坚守 C 宽厚 D 怨恨
选 D 怨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2 16:03
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