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7: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6:06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出自九百多年前一位远游他乡的黄陂书生之手。也就是这首《春日偶成》,让“云淡风轻”的黄陂名扬天下。 继大力打造盘龙城文化、花木兰文化品牌后,黄陂区又亮出了自己的第三张文化牌——“二程”文化名片,从成立“二程”文化研究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到决定重建文教巷二程夫子故居“程乡坊”、将城关镇更名为前川街、将滠水黄陂大桥更名为双凤大桥,并积极筹划二程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黄陂人对“二程”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高度热情。 今天的黄陂区前川街文教巷,是一条不显山不露水的老巷,巷长不过数百米,宽不足两三米。在小巷中段,一户普通人家门墙上嵌立着一面石碑,碑上刻有“程乡坊,二程故居遗址。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字样。
“程乡坊遗址”石碑所立,此处原有一座老牌坊,四柱三门,高六米、宽八米,用红砾砂石建成,顶端有一米宽的横额浮雕,上有人物花草风景,正中刻有宋体“程乡坊”三个大字,古朴庄重。可惜此牌坊在“*”期间被毁。据考证,“程乡坊”最初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建,当地人以此表示对二程夫子尊崇敬重之意。 至今仍耸立于滠水之畔、鲁台山之巅的双凤亭,仍然在向世人传诵着那个神奇的传说。据清康熙五年编《黄陂县志二程志》记载:北宋时,县城滠水河东岸上(鲁台山)有一“清远亭”,到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成为一代大儒后,黄陂知县为纪念二程夫子,于南宋理宗淳佑年间,取二程出生有“双凤投怀之兆”的传说,改“清远亭”为“双凤亭”。
历史上,此亭几经焚毁剥蚀而坍塌,几经重建和修复。现存双凤亭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原黄陂县*于1962年和1984年两次拨专款进行维修,并请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双凤亭”匾额,镶嵌于一层亭楼前正面。2002年,*又拨专款对之进行了全面维修。 除了程乡坊、双凤亭,在黄陂,还遗存有为数众多的“二程故里”遗迹遗址,如鲁台望道、花柳前川、程夫子桥、聪明池、涵虚亭、二程祠(二程书院)、思贤堂、理趣林、流矢湖,在木兰山胜地有夫子台、白云洞、古贤堂等,这些遗迹遗址今天虽大多已不复存在,有些甚至在历史上因战火、天灾屡毁屡建,且每重建一次,规模就会扩大一次。而今天的黄陂与“二程”相关的地名、街道名或村名就更多了。可见,二程在黄陂的影响深远。
嵩县说: 公元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荒”,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颐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程颐和其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两程故里现存的古迹中,一是“两程故里”石坊,二是两程祠。石坊在程村东一公里处,是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当路矗立,蔚为壮观。明清时期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而过,以尊旨敬程。
来到两程祠,看到棂星门三个大字时,让人未进大门先生敬意。据程传石介绍,古时传说天上的文星即棂星,大门坊额上刻写此名,足以体现后人对两程旷世大儒的尊重之情。封建时代,棂星门每年只有二月、八月举行大典祭祀两程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祭祀时才开中门。穿过第二道门坊诚敬门,就来到了道学堂。这里是祭祀两程的正殿,入门便看到两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挂宋理宗敕封的“理学亢宗”匾额,以及康熙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东西两边分别悬挂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书写的“伊洛渊源”和“希踪颜孟”两块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