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职业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7: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2:46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而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通过从小培养出来的。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考试焦虑、社交恐怖、人际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导致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掌握“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承受挫折”的基本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运用学校教育资源,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能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忱、平和的心理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不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更是当务之急的工作。怎样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呢?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1、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为了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又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值得倡导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理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生活和学习在整洁、卫生、绿化、美化的校园,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巨匠画像,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使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反之,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充满视觉听觉上污染的环境,必然使人厌恶、焦虑、烦燥、紧张不安,甚至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二、 开展各项心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都有其共同特点,主要有:1、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2、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异*往问题和家庭关系问题。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性格上或是没有掌握好人际交往技巧,和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要么关系冷淡,凡人不理,要么关系紧张,剑拔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没有学习和别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和人发生冲突或交往不当。异*往似乎是青春期阶段学生和教师的永恒话题,现在也是一样的备受学生关注。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学生们提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干涉自己太多,从一系列的由于父母监管过严,孩子杀父母的事件中我们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探讨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3、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等问题,这些应该算是一些常见问题,是学生们成长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
针对这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以往工作总结式的班会特点,逐渐渗透心理辅导内容,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互相探讨。
一是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主题班会《欣赏和赞美别人》,从为什么欣赏别人,如何欣赏别人等方面进行讨论后,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他人,对待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向他人学习,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从学生的感性问题入手,诸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自我保护等,分层次设计问题,设置特殊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二是定期举办心理讲座的开展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主要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讲青春期教育,侧重于生理方面,对于一些青春期身体保健,应注意的常见病症应有详细的讲解。心理老师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座,包括有生理方面,性意识方面及自我保护等内容。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们了解更多关于青春期不同阶段的知识,揭开一些困扰自己又难以开口请教的问题,起到青春期教育普及的目的。第二部分是针对教师的培训。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成为朋友,加强师生间沟通等,使全体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如何从心理角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部分是对于家长的教育。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对家长的心理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我们可利用学生家长会为家长们作心理指导讲座,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从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是团体咨询在学校教育的扩展,它可以是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全校或某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进行的,有利于列入学校教育工作安排,有利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它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内容,就心理健康的知识及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上述优势,所以它成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它不是心理学的教学,掌握心理学的有关名词概念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学的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实际,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直接影响和干预他们现实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要讲授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怎样进行自我调适以及怎样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既要解决学生中的现实问题,又要有效地防止新的问题产生。所以我们强调在教育实践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防止学科化的偏向。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人的感受与体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碰撞的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也只能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所以在教学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要以实践和活动为基础展开,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需要讲解外,主要是以群体参与性的活动形式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我们强调心理素质各个方面的水平都要呈螺旋式上升与提高,内容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每堂课的具体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的问题或困惑,即贴近学生实际,因为我们并不强调学生应得到什么结论,而是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教学组织上,学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真正地调动起来;教师是指导者,以正面引导为原则,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通常以个案导入引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可创设某种模拟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也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诉说或在辩论中明理。
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必要途径,也很受学生欢迎,但如何提高其实效的问题应认真考虑。活动课上热热闹闹,课后学生一无所得,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作为指导教师,准确地把握活动目的和有效组织活动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感受与体验越深,教育效果越明显。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互动的情境,就学生切身关心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地倾诉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互动的情境中沟通、分享,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与改善。
在学校里,由于最熟悉最了解自己学生的人是班主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组织和教学一般由班主任承担,但也有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的。一般每周一节,利用班会、思想品德课或思想*课、社会实践或活动课时间安排,课时可长可短。
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宣传阵地,如在校园广播、黑板报、壁报、校园期刊(学生手写小报)等,开辟心理健康园地,让关心心理健康成为全体学生自己的事。
四、面向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可能出现青春期躁动和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心理辅导来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开设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咨询及家长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力求相互信赖,注重情感,并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诊断症结,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以获得心理疏导的*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
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个别学生在自我发展、课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碰到心理障碍,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困扰时,或个别学生因心理障碍困扰而出现行为偏差倾向时,就需要学校专门的咨询人员进行咨询和指导。
心理咨询,一般要求由专业人员担任,他们具有必需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
在心理咨询中,教师必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心情,体察他们内心的苦恼,协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解开心头的疙瘩,跨过障碍,恢复情绪上的平稳,顺利度过当前的心理危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和社会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不同,后者的主要对象是精神性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心理基本健康并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只不过现在遇到了难题,心头的疙瘩解不开,对周围的人以及对自己又不相信,持有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故而前来寻求帮助。所以从观念上讲,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病人”,防止心理辅导医疗化的倾向,要把来访学生看成是心理基本健康的人,满腔热情地关心和接纳。反之,学生可能会心存疑虑而不会来,或者即使来访,他所抱的希望也不会多大。
以同情、理解、体谅的态度倾听学生倾诉自己的苦恼是关心和接纳的第一步。心理咨询的指导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完全地、完整地向教师吐露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如果教师能热情关注,以同情、理解和体谅求得共感后,学生的亲近感更为强烈,从而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毫无保留地敞开内心世界。有时学生的诉说不完全、不完整,或者只说了一些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心灵深处,这不利于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又需要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一方面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广泛收集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作出必要的承诺,隐私保密,不向外传(对有可能出现恶性变化倾向的需要向有关方面转达或通报)。要帮助学生解除顾虑,让学生勇敢地坦诚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心理咨询中起主导作用。为了保证咨询的方向性、实效性,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把握咨询进程,即在倾听时要迅捷地思考,如采取什么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如何设计咨询会谈过程、如何通过会谈帮助学生澄清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准备安排几次会谈等,并随时*咨询进程。
心理咨询是一种双向活动,当学生倾诉内心困惑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困惑或苦恼的成因。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有的比较单一、明显,有的比较复杂、隐蔽;有的是现实引起的,有的则有历史渊源。对单一的明显的成因,可直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对比较复杂的也不明显甚至有其历史渊源的成因,教师和学生就要共同分析。教师的分析要因势利导,逐层深入。同时要掌握学生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学生是否在单亲家庭生活的、以前是否受到过伤害、家长对他的学习压力怎样、社区环境的影响如何、最近有无遇到突发事件等,这样能使成因分析透彻,使学生口服心服,有利于下一步的指导。
指导是以会谈形式进行的。根据学生的问题,在分析成因的同时就可以提出或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澄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在帮助学生作出抉择前,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抉择过程中的内心冲突,因为这个解决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反省,这种反省就是追根溯源,实际上仍然是成因的分析。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各种影响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但作为主观方面,心理问题总是由个体的一些不合理的认识引起的,改变认识的过程就是调适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省后才能看清自己心理问题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认识,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合理的正确的认识,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在会谈中启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是心理咨询的关键所在。
咨询效果的观察也十分重要。会谈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语言、表情和形体动作的观察来分析指导效果,控制咨询进程;同时在咨询后也要通过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观察来看他的心理状态改善得如何,如果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效,就要继续安排咨询指导。
总之,中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教育力量逐渐增强,他人教育力量作用逐渐减弱的“换档”关键期。抓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成功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