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8 09: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1:08
不要为了修行而去修行,否则一念之上又生一念,在自己没有摆脱红尘烦扰的时候又多了脱尘离俗的愿心。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人生最好的状态绝不是为了脱离红尘,在外相上刻意追求出世之心,而是应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人,在入世之中又有出世之胸怀。
所有的选择都应该是依照本心随缘产生的状态,而不是刻意为了修行而离群索居,哪怕有一天真的遁入空门之后,也应该是一切随缘的自然状态。
有人认为尘世有太多的*,所以修行必须与世隔绝,才能专心致志的修成正果。
但是真正领悟心性的人内心澄澈如镜,虽然能身处于世俗外相之中,但是心却不执着于外相之内,所以即便身处红尘也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而是经历世事之后修得正果。
反之,一个人如果接受不了“生活”的这个*场,一味去追逐离群索居的生活,想要追求人生的诗和远方,这本身也是一种执着于物相的迷境。
能不受任何事物所迷惑而保留一片纯真,并不是真正的看空一切,执守于外在物相而不能得到真理,然而破除物相的迷惑也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释迦牟尼佛如何解释这个道理呢?那就是:身在世俗之中要有超俗的修养。舍命以求物欲固然是一种痛苦,但是一味强求自己断离一切欲念也是一种痛苦,如何应付痛苦就凭自己的修行操持。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一个人追逐于物欲之中虽然是一种痛苦,但是强求自己舍去痛苦,又是一念之上又生一念,这本身就是加重了自己的痛苦。
所以修行的本质并不是强行的剥离物欲念想,而是顺其自然,随着本心的修持对外物形成随缘且合理的态度。
人生最好的修行状态是“无心”,不管自己身处何种境地,面临何种人生,以“无心”之心顺其自然,就是修行的最佳状态。
宋代有一个禅师叫善昭禅师,得了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槃。
当时信徒众多,许多*僧众都来请求拜访,让他*开示,但是他坚决藏于草庵之中,不肯出山。
他曾经做这样自我描述,说: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也不是我的职责。
而那个时候有很多得道僧人喜欢游历山水,四处游览繁华山水,而善昭禅师也与其他僧众不同,很少出行。
很多人就背后议论,说他缺少洒脱和韵味,更少了一份禅者的坦然。
而善昭禅师却严肃的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
在善昭禅师看来,风景无论多么繁华不过是风景,僧众之所以选择游历风景,并不是执着于风景本身的美好,更不是贪恋于风景之中,而是为了感悟天地之道。
就像一个人脱离红尘去修行一样,他的此举并不是在意世俗之中与红尘之外的区别,而是为了感悟天地之道,以此方式更便于通晓佛法禅理,这样不执着于物象本身,自然能超脱于物象之外,得以追求真正的境界,这也是无心顺其自然的道理。
世间有千万种外相,不执着于外相之中,便是超脱于自然的智慧,这是修行的方式,也是修行的洒脱境界。
修行不是目的,修行是一种途径,它是为了让我们遇见更好的生活,所以当修行本身都不是一种目的的时候,你又何必拘泥于修行的形式呢?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有文字的书可以让我们彻悟佛理,但是有人没有通读文字,同样可以通达佛理,就好像这个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是诗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禅宗,但是诗意、禅机并不是他们的专利,普通人只要有心向禅,也可释心悟道,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所以一切以无心顺其自然,也可借修行遇见一个更好的人生,但是不必因修行而执着于外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