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我眼中的陶渊明可以搜网上急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7 02:1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22:01
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
、
“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一直都是我所听
到的赞美之词,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
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
古就有李白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
杜甫
“此
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
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
极力赞誉之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
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
,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无不
羡慕他,钦佩他,无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羡慕他
神思妙想,竟能勾勒出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因为在中国的
词典里,
“世外桃源”几乎是“天堂”的同义词,甚至“天
堂”也没有“桃源”那么舒适——“天堂”很肃穆庄严,而
桃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们也钦佩他的豁达洒脱,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读日子,他竟过得有滋有味,还吟
出一句千古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就南山”
。
这就是他——陶渊明,这个被万人推崇的隐士„„
而我却不大喜欢陶渊明,尽管觉得他的诗很美。我不赞
成他的处事态度——隐,这实在是懦弱的表现。当时的东晋
官场,也许真的是“尘网”
、
“樊笼”
,但“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
,你厌恶昏浊,就不该只是躲避,而应该用自己的力
量去激浊扬清;而且说什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似乎“穷则独善其身”
,实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
不仅能诗善吟,
还为国家的兴盛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
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
被流放,仍然不改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
11
世纪改革家”
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
比如苏轼,因为支持改革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
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
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不“自哀”
,甚至“尚思为国戍
轮台”
,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
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
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
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腹经纶毫无
用处,只能做几首自我安慰的诗。
“心远地自偏”
,这是一句
好诗,只可惜他自己都不明白,只要“心远”
,又何必去隐
居呢?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偏”了,隔不隔离人世又
有什么区别呢?
而他的另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
,却引发了我的另
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
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单单是
这两句,
我就有些疑问了,
既然说
“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
,
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
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
晏如也”
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
于
物
质
的
贫
乏
了
吗
?
就
连
苦
中
作
乐
的
精
神
也
无
影
无
踪
了?
按照我的理解,
“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
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
熏陶,
“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
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
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
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
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
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
交由自然,
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
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
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也会称赞他是真
正的隐士。
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
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
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
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我不仅不喜欢陶渊明,
也不喜欢所有的隐士们。
所谓
“心
静自成佛”
,刻意去隐,恰是内心动荡混乱的标志。在封建
社会里,许多人怀才不遇,便要隐逸,这也可以理解。但到
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要“隐”
,那他真的是懦夫了,就真是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去修生养性,自
己清净愉快,更重要的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要勇于承担责
任,尽管失意,也要坚持不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22:02
我眼中的陶渊明
在浏览器中输入
”
陶渊明
”
的字样
,
马上就能弹出如下的文字介绍
”
陶渊明,字元亮,号
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
这便是陶渊明的概况了。可陶渊明根本不在在这些冷冰冰的
文字中,研读他的作品,真正的陶渊明才出现在我的眼中。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战乱频发的年代。我想
,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了他一心
想要报效国家的志向。
只可惜当时门阀制度森严,
出生卑微的他只得忍受不公平的待遇。
最
后好不容易做了官,
无奈于东晋无道的统治,
他只能再三地出仕、归隐。
这对他是多大的打
击啊!可是,在我的眼中,他的诗流露的并无愤世嫉俗的感慨,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我看来,
他的诗作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是两种:
对过去事实的无奈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
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两句诗抒发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和对过去的追悔。我眼中的陶
渊明
,
是个苦读圣贤书,终于能够报效国家,却对纷繁扰乱的政局大失所望的有志青年。他
也许不想为五斗米折腰,
也许是不愿与乱臣同流合污,
便只得选择隐居。
我想他是希望在深
山里安逸的日子不会让他想起从前那段满怀踌躇志,
一心为报国的时光。
再看看现在自己为
了躲避官场而隐居的现在,
心中不免会有几分悲凉。
我眼中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对*失
去信心,而甘愿隐居田园的文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归田园居》中的这句话便
是对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的写照。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
飘升。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
人,
从他的笔下,
不论是飞鸟、
禾苗还是菊花,
一切景物都表现出无比的恬静、
优美。
可是,
陶渊明这个从官场的风浪中走来的人,又怎么会有如此般淡薄清静的情感呢?
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
我想,
陶渊明一定是常常借酒浇愁的了。
在我眼中,
他是一个早已对朝廷失去信心,
而希望
寄情田园而忘怀这份悲哀。
可昔日衷心耿耿的臣子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可是那悲痛的过去,
也许只有将它深埋在心里,暂时的忘却,才能暂时让他的心灵得到解脱。可这样并不长久,
愁绪还是会涌上心头,这时,酒,便是最好的止痛药了。陶渊明笔下关于酒的名篇不少,例
如教材中的《饮酒》
,便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可这类作品越多,不就越说明陶渊明
对官场的种种越多愤慨么!
隐藏在田园生活美好惬意之下的,
是陶渊明默默地哀叹和淡淡的
哀伤。
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
一个或许已经不愿面对官场而选择在田园隐居的诗人。
用现在
的话来说,他也许是有些“闷*”
,可我想,不论如何,他希望国家繁荣的心一直都在,它
们化作了宣纸上苍劲有力的股股线条,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22:02
多少字之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