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7 16: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04:47
中国日报报道 服务世博的“海宝”机器人创中国机器人发展新纪元
“我希望上海世博会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机器人就在你身边。”27岁的浙江大学控制系博士杜鑫峰如今已经当上了“爸爸”,他的“孩子”就是服务上海世博会的“海宝”机器人。
2009年10月底,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最终选定浙江大学和中控集团研究院的联合团队,负责研发“海宝”机器人,杜鑫峰就是团队的一员。在“海宝”机器人的语言库里,所有研发人员都是自己的“爸爸”。
如今,37台“海宝”机器人已经全部下线,运往上海世博会园区。上海世博局表示,批量化的“海宝”机器人服务世博会,体现了“科技世博”的理念,这也是国内首次在公共场合大规模应用服务型机器人,将促进服务型机器人的产业化。
“海宝”机器人的服务场所是在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等主要场馆,以及虹桥、浦东两大机场。中控研究院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郑洪波介绍说,它不但具备歌舞等娱乐功能,还要具备迎宾、数码摄影、中英文介绍、场馆信息指引、票务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
通体蓝色的“海宝”机器人以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为原型,身高约1.55米,会说话,而胸口的液晶屏则能为观众提供服务信息。
郑洪波说,这些都属于拟人化设计。“我们希望通过表情和动作的组合,让观众觉得它不是机器人,而是戴着大头娃娃头套的小孩子。我们还能像教小孩子一样,教‘海宝’机器人学说话。”
“我们把一台‘海宝’机器人放在浙江大学的校园里,每天有许多好奇的观众来提问,根据他们的问题,我们设计答案。”郑洪波说,怪问题很多,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人问它“你什么时候报废”。
经过半年多的教育,“海宝”机器人已经会说3200句中英文对话了,还能用法德日韩四种语言自我介绍。研发团队把它的出生地设定为杭州,生日设定为首台样机下线的2010年2月6日。曾经有人询问过它的性别,标准回答则是“这不重要”。 “海宝”机器人要连续服务上海世博会184天,这对它的“身体”是严峻的考验。郑洪波说,研发团队选择了最可靠的设计方案和零部件。它的身高之所以是1.55米,就是为了降低重心,以免被撞倒后发生意外。同时,有一台“海宝”样机每天都要接受4到5小时的硬件老化测试。
“海宝”机器人的研发团队有3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还不到30岁的“80后”。这些年轻的“机器人爸爸”对研发工作充满自豪。
28岁的工程师沈振华参与设计了机器人的身体框架及头部、手部结构。他说:“上海世博会游客有7000万,他们都会看到‘海宝’机器人。当你做的东西被这么多人所接受时,那种成就感是最大的。”
而26岁的研发工程师葛隽则参与研发了机器人的底盘和腰部机械结构。他说,这项工作让他领悟到一个道理: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成功投入实用,既要考虑先进性,也要考虑稳定性。
而对于机器人的未来,这些研发人员充满信心。郑洪波预测,机器人完全可能在今后十年内进入家庭,首先会是具备监控、安保等简单功能的机器人,然后会向更复杂的娱乐型和家政服务型发展。它的发展会像电子计算机一样,功能提升、产量增加、价格下降。
“7000万人次的参观量,可以迅速提高机器人在全社会的认知程度,我相信上海世博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中国机器人时代尽早到来。”郑洪波说,每个“海宝”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大约相当于一辆中档轿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把成本控制在1万元左右。
“上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的时候,有人认为它不可能进入到居民家庭。”杜鑫峰自信地说,“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相信机器人普及的速度不会比电子计算机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