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你读了哪本书?对这本书,你如何评价,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6 18: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5 04:20
沉浮人生;——读《苏轼传》有感;苏轼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史的链;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流放黄州时自称),宋仁宗景;苏轼的父亲,苏洵,对苏轼影响很大;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回忆父亲曾这样教导他“;少年的苏轼很喜欢书法和绘画,喜欢练习颜体字,也喜;苏轼,苏辙两兄弟聪慧过人;自由熟读先秦两汉古文,尊崇韩柳,李杜的苏轼兄弟躬;而且
沉浮人生
——读《苏轼传》有感
苏轼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史的链条当中,他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不管宋代统治者如何想方设法禁止苏轼文集流传,但苏轼的声名,代代相传,跨越时代。苏轼的人品文章,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流放黄州时自称),宋仁宗景佑二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即公元1037年1月8日出生在四川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苏轼影响很大。
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回忆父亲曾这样教导他“文章具日工,而道将散矣,士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这是说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不能突然玩弄华贵的词藻游戏而忽略了主题思想。苏轼在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喜欢研究历史的兴衰之变及其原因。少年时期的他熟读经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充实的基础。
少年的苏轼很喜欢书法和绘画,喜欢练习颜体字,也喜欢水墨文人画。后来,苏轼成为举足轻重的大书法家,列“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宋四家之首,有是“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之一,绘画方面也与当时的大书法家文同齐名,这都与他少年时期的兴趣爱好分不开的。同时,少年时期的兴趣爱好也养成他对艺术品独到的鉴赏能力和如痴如醉的收藏爱好,成为当年著名的收藏家。
苏轼,苏辙两兄弟聪慧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考题是《邢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考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人都是现实主义文风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后者亦是反对“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廊清诗坛浮华习气的斗士。
自由熟读先秦两汉古文,尊崇韩柳,李杜的苏轼兄弟躬逢其盛,正是欧阳修和梅尧臣所需要的现实主义大将。二人榜上有名也就成为必然。
而且据说苏轼能稳拿第一的,但是为什么却只拿了个第二名呢?原来,梅尧臣看到了苏轼的卷子,拍案叫绝,欣喜如狂:考生逻辑严密,文笔精炼,所阐述的又是正统的儒家思想。非常符合他和欧阳修心中所定的取士标准。浴室,赶紧推荐给了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看了此卷也非常欣赏,想把他取头名,但又觉得此文风格流畅自然,汪洋恣肆,非常像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欧阳修只好将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名。
正当苏氏父子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 时候,程氏夫人突然去世。三人匆匆离京返。嘉佑(公元1059年)十月,苏轼丁忧期满。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
治平三年(公元1065年),苏氏妻子王弗在汴京去世,年仅27岁。翌年四月,苏洵也去世。苏轼又离开官场,为父亲守孝。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四月,苏轼返回阔别三年的朝堂,任职官浩院。
熙宁四年,苏轼第三次离开朝堂,这一年,他36岁。
熙宁七年五月,朝廷任命苏轼为密州太守。
熙宁九年中秋节,苏轼通宵畅饮,大醉。不禁想起七年未见面正在济南为官的苏辙。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词虽以豪放为特色,但在细腻情感的描写上,苏轼却又可与任何一位婉约派高手相抗衡。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初,擦汗哦听又改命苏轼改任为湖州太守,上任不久写的《湖州谢表》中有两句话:“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就因为这几句话,苏轼的政敌断章取义,轰击苏轼是在评击皇帝。在政敌的魔手下,经过五个月的审训。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左迁黄州。元丰八年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反对变法,起用保守派。
苏轼的*生活又发生变化,奉命回*任礼部郎官,后来又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元祐一朝近十年时间里,他不断往返在京师与地方之间,尝够了宦海沉浮的颠连困苦。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润六月二十日,苏轼长眠于汝州郏城钩台上瑞里的嵩阳峨眉山。 据王文诰整理记载:苏轼逝世后,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士君子奔吊于家,秦陇楚粤之间,车尘马迹,所至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陈师道方官京师,闻公讣亦卒,张耒在颖州举哀*,坐贬黄州安置。黄庭坚悬像室中,奉之终身。不久,李昭玘、廖正一等皆坐废黜而逝世。子由泣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米黻曰:“道如韩子,文比欧公,八周御魅能旋,六合著名犹窄。”钱世雄曰:“降邹阳于十三世,天室偶然,继孟轲于五百年,吾无间也。”李廌曰:“皇天后土,知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廌布衣也,文出天下诵之。” 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