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的故事我已经知道不少了?还有我不知道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10
赵丽蓉走了,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朴质自然、栩栩如生的表演形象,平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不愿”见毛*的演员
众所周知,赵丽蓉是50岁以后出的名,可谓是“老来红”。可众人有所不知,如果赵丽蓉争名图利她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该走红了。在中国评剧院,赵丽蓉一直与新凤霞同台演出,为新凤霞配戏,如在《小二黑结婚》中她饰演三仙姑;在《杨三姐告状》中她饰演杨母;在《花为媒》中她饰演阮妈;在《弄假成真》中她饰演小白鞋。当时的一些戏剧评论界专家认为,赵丽蓉把评剧中的彩旦这一角色发挥到了维妙维肖的极至。1962年前后,评剧《小二黑结婚》、《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先后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调看了这几部片子后,认为“讲明理,通神韵。”决定接见新凤霞等主要演员,新凤霞执意让赵丽蓉一同去。当时人民大会堂里已有新华社、《人民日报》、《*报》、北京电视台等10余名记者等在那里准备报道*接见艺术家的新闻,这对艺人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荣誉,也是不可多得的出大名的机会。赵丽蓉却推脱说:“你去就代表我们大家伙啦!代我向毛*他老人家问个好!我艺术功底不够还要多磨练,再说,我文化浅,去了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
毛*接见新凤霞时,笑着问:“一直跟在你身边的三仙姑怎么没来?”新凤霞只得把赵丽蓉所言“磨练”的话如实告诉*,*欣慰地点着头:“没想到,这个三仙姑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呐,好!好!谦虚使人进步嘛!”
接见结束后,《人民日报》记者辗转地找到赵丽蓉,想就*对她“谦虚”精神的评价展开报道,同时认为她在《花为媒》“报花名”那一幕中的表演很有功力,也希望她谈谈艺术感受。结果还是被她婉言谢绝,并把记者带到新凤霞那里,让他采访新凤霞。
事后,新凤霞对赵丽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她“不争名、不图利,德艺双馨,品高德重!”
外国人眼里的“搞笑女大师”
尽管赵丽蓉自愿失去了在戏剧界“当红”出名的机遇,可由于她艺术功力深厚,善于将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终使她在50多岁时因小品表演而红遍大江南北。尽管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又离她的主攻方向评剧那么遥远,可行内人都说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她几十年艺术生涯综合积累的释放,在她表演的小品中仍然有“三仙姑”幽默滑稽的影子。赵丽蓉一共参加了6届*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每届她表演的小品都能把晚会的热烈气氛推向*。诸如小品《司马光砸缸》、《唐山妈妈》、《爱谁谁》、《打工奇遇》、《如此包装》等,深受观众的喜爱,有些小品是她和巩汉林共同创作的,小品里的一招一式,一字一句都融入了她的心血与汗水。这些小品不仅在国内广有影响而且声名远播海外,美国《星星早报》、英国《泰晤士报》、法国《华埠》杂志、俄罗斯《大文化报》对赵丽蓉的小品都有所评介与报道,称她为“写平民演平民来自于平民的搞笑女大师。”并誉以她很高的头衔,说她是“出生于燕赵大地与曹雪芹、邓丽君同属一个故乡的有灵气的乡土艺术家……”
由于小品的成功,影视界再次对她敞开大门。她先后出演了许多影视片,其中电影《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影片《过年》中,她饰母亲这一形象,使她的艺术天分再次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她获得了1991年度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及日本国*奖。此届参评的各国评委一致认为,赵丽蓉塑造的母亲形象有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的内蕴力,力透纸背地展现了母亲的孕育力与生命力的延伸与扩展,她的表演有大家风范与传神效应……
赵丽蓉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她几十年艺术积累的结晶。
没有“身价”的明星
赵丽蓉走红以后,有许多出版单位和报刊编辑记者找到她,要为她写书出书,并晓之许多出书的道理,说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藏之名山,传以后人”。并告诉她,现在许多“星”的名气没有她大,但也都出了书。赵丽蓉却不以为然,她说:“出那个干吗?出完后在街上卖,让人家说三道四的。再说出书不就是挑好的说、挑好的写。是不是都是实事求是的?我看不一定。人家如果记着你,在心里想着你不就行了,何必非得出书呢?”
几句简单淳朴的语言,使来人无言以对,只能撤退。
随着找上门来请赵丽蓉外出演出的人越来越多,有朋友劝她,要合时代潮流,也拟定一个“出场价”找一个“经纪人”以保护自己的最低经济利益。赵丽蓉却反对这样做,她说:“人家来请咱们演出,是看得起咱们,至于给不给钱,给多少,我看都不打紧,只要能上台见到观众,我心里就挺欢喜,心情好,一欢喜身体就健康了,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所以赵丽蓉又是迄今为止,中国惟一的一个没有“经纪人”和“出场价”的著名演员……
源于眼泪的笑声
当赵丽蓉将淳朴感人、可亲可近可笑的艺术形象播撒到广大观众中去的时候,她自己的生活道路却历经着坎坷与磨难。赵丽蓉早先的爱人是和她同在河北梆子剧团里的战友,反右斗争扩大化时,他因一句唱词问题,定为右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折磨最后屈死狱中。那时赵丽蓉悲痛欲绝,几乎精神失常。她再婚后,因受刺激过重,生下一个先天残疾的女儿,后又不幸早亡。面对种种不幸,赵丽蓉感慨地说:“只有吃过黄连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甜,只有在悲剧中生活过的人,才能创造并演好喜剧。”
赵丽蓉临终前,一直住在北京海淀区温泉乡的一个农家小院中,她说,咱是庄稼人出身,脚上不能离开泥和土。
赵丽蓉常和接触她的人说,我是搞民间艺术的,我总觉得不土得掉渣就会失去艺术的根,如果让我开上“大奔”,挎上大哥大,住进大洋房,甭说让我搞小品,恐怕连一般应酬的话我都不会说啦!那才叫捉弄人呢!当然我也不是反对那些有钱的“星”们去开洋荤,只是咱们没到“星”那个“经济地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吧!
赵丽蓉平日里的生活十分俭朴,小葱拌豆腐,玉米面贴饼子就棒渣粥是她的当家饭,另外也喜欢整根黄瓜就炸酱面。病重期间,赵丽蓉仍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在北京肿瘤医院治疗期间,看到上上下下许多人来看她慰问她,于心非常不安,说是现代人时间非常金贵,自己住在这里耽误了那么多人的时间,于是执意要搬回家去。在家中,家里人请来一些社会治癌名医为她治疗,她总是耽心地说:“如果治不好,耽误了人家名气,人家在社会上就不好生活了。”听着她朴质真情而又天真可爱的言语,在场人含着眼泪却又一次笑了……
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然后还是替别人打算,这是赵丽蓉为人为艺为生的一世准则。她去了,但正如赵老师所希望的那样,她将永远活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摘自《北京纪事》2000年第9期)
赵丽蓉在《花为媒》中扮演阮妈
高美菊
小名叫“老爱”
赵丽蓉是天津宝坻县西庄村人,祖辈都是农民。丽蓉的爸爸赵秉忠,不仅田里的活样样能拿得起来,还会理发。1910年,赵秉忠来到沈阳,开铺子给人理发。
赵家生意红火,人丁也颇为兴旺,共有二男六女八个孩子,赵丽蓉是最小的一个。赵秉忠很喜欢这个幺女,给她取乳名叫“老爱”。赵丽蓉回忆说:“我生下来时就不好看,但有一样,又白又胖,常言讲一白遮三丑,小孩子白白胖胖就招人喜欢。”
就在老爱出生后不久,丽蓉爹轻信了一个经营丝绸生意的上海人,结果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被骗走了。一气之下,赵秉忠染上了赌瘾,而且是嗜赌如命,很快生意开始衰败。由于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紧,丽蓉妈只能到外面给有钱的人当老妈子使唤。这样,丽蓉从小就没吃过母亲的奶。
“一着地我就喝豆浆。东北盛产大豆,喝豆浆又省钱又养人,我身体棒得像头小牛犊。或许现在身体好,还是喝豆浆打下的基础呢。”赵丽蓉曾说。
家里眼瞅着都没米下锅了,一位朋友来劝赵秉忠去沈阳的大观剧场给演员梳头。一席话还真是打动了丽蓉爸的心,他决心戒掉赌瘾,然后经人引荐,去了大观剧场,谁知这一步,竟为日后他几个孩子走向舞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从师契机。
当时唱评戏的,一个艺名“芙蓉花”的女演员很有名气,她对赵秉忠梳的头很满意,就跟剧场经理说,把赵师傅留下来给演员们梳头。打这以后,丽蓉的爸爸便成了大观剧场的容装师。
年龄就是艺龄
赵丽蓉的大姐嫁给了芙蓉花的哥哥王顺堂,丽蓉他们都亲呢地称芙蓉花为“花姐”。后经花姐引荐,三个姐姐和二哥赵连喜都开始拜师学艺。等赵丽蓉懂事的时候,哥哥姐姐们都开始唱红了。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使小丽蓉还在蹒跚走路的时候,便与评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前戏里出现怀抱孩子的场面,那孩子都是假的,只是个道具。有一回,戏班演《王少安赶船》,戏里需要一个襁褓中的娃娃,有人灵机一动,想来个新鲜的,就把还没学会走路的赵丽蓉抱上了台。后台的人都为台上的人捏着把汗,万一孩子哭闹起来,不是把整出戏搅了。
说也奇怪,一般怀抱中的婴儿见了生人都爱哭,可小丽蓉却不知道害怕,上台看见观众就乐。台下观众还从没见过那么丁点儿的小人儿上过台。于是兴奋起来。“瞧,那个娃娃是真人扮的。”“这孩子胆儿真大,看,还朝我们招手呢!”“有意思,太有意思了。”人们七嘴八舌地在台下议论,小丽蓉看人们笑,她也笑,从来没哭过。打这儿以后,凡是有彩娃子出现的这类戏,大人们都要把她抱出去。
大概也就是四五岁吧,赵丽蓉第一次演了个角儿。但如果从被人抱上舞台开始算起,那么赵丽蓉的年龄就是她的艺龄,这在世上,不是独一无二,也是屈指可数了。
赵丽蓉从小跟戏班子跑码头,过着江湖艺人的游荡生活。戏班里满是诙谐与幽默,纯情与真诚,日后,赵丽蓉一直保持着谦逊豁达的性格。
在学堂上坐不住
丽蓉8岁那年,她妈妈觉得应有个安定的窝才好,也好叫孩子念念书,长大有个出息。1936年,赵丽蓉随爹妈回到了老家宝坻县,和二哥一起被送进当地的西庄小学,头几天还新鲜,往后就不是那么回事啦。
在东北的时候,他们每天踢腿、下腰、吊嗓子、翻跟头,撒欢都撒惯了,冷不丁儿地给圈在屋里,一坐就是半天,那哪行啊,根本学不进去。老师让念书,写大字,连喜却给同学们来了一连串精彩的空翻,小丽蓉也凑过来,给大伙唱了一段,同样获得了个满堂彩。
教书的先生一看这阵势,赶快找来了丽蓉妈,对她说:“你的闺女和小子上不了学,他们不务这个,一个唱,一个跳,这样一来其他孩子也学不好,不如把他们领回去。”
赵丽蓉每当回忆这段往事,就很后悔。自嘲是井底的*,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人没学问,就像断了一条腿,想登高,可就难上难啦。
在老家呆了一年多,忽然接到了丽蓉大姐从上海寄来的信,说要生孩子了,丽蓉妈带些小米和红糖,领着丽蓉去了上海。上海之行,使小丽蓉大开眼界。第一次看到了电影,还接触到了许多名戏名角。芙蓉花这时在上海已唱得相当红了,丽蓉跟着花姐上台演戏,9岁的孩子能时常登台锻炼,这也为她真正走向舞台打下了基础。
正式拜师学艺
转眼到了1937年,小丽蓉正式拜马金贵为师。马金贵是个打鼓的,对她要求格外严格。
说起学戏,那是件很苦的事。旧时学艺,如果唱不好,做不到家,师傅打骂,不给饭吃理所当然。赵丽蓉回忆说: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起来练功,喊嗓子,夏天就着露水练,冬天是哪儿冷,哪儿有冰窟窿就往哪儿去,因为听说挨着有水的地方吊嗓子可以练出水音来。
学唱戏一般都是老调,调好学,那韵味可不好找。从丽蓉的老家宝坻县出来的人有个好处,就是唱评戏的韵味足,无论说、唱,都和评戏贴边。所以待丽蓉从师学戏后,没费多大的劲儿,就能掌握那种韵味。说实话,她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但适应性却很强。多高的调儿也能上去,多低的调儿也能下去。戏班里长期耳濡目染,使她练出了一副好耳朵,加上记性好,同样一段唱,她一唱,那味道就不同,能唱出自己的特点来。
年轻时的赵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