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小艇的小练笔400字以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8 20: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2 05:22
2月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正在那里达到*。
五彩缤纷的面具
记者能赶上这趟热闹,完全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过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满眼色彩斑斓的面具,大概没有谁不会被狂欢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样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点像京剧脸谱。满大街都是勾着脸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戏,这就是威尼斯狂欢节给记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据说,威尼斯狂欢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到18世纪时已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狂欢节,由于王孙贵族纷至沓来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乔装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续的传统。有面具和一身戏装的遮扮,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肆无忌惮地狂欢。
“天使”降临圣·马可广场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有的扮成1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记者看到一位贵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问她这身行头的来历,但她听不大懂意大利语,看来是位外国游客,专门到水城凑热闹的。
中午12时,偌大的圣·马可广场被上万名前来狂欢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身着古代服饰的仪仗队来到大公府门前,一些人装扮成古代威尼斯达官显贵登上*台,圣·马可教堂的钟声齐鸣,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欢节正式开始,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位于广场*一侧的100米高的钟楼上,世界女子击剑金牌得主、意大利击剑运动员弗里达扮成天使,银装素裹,挥动着翅膀,徐徐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
狂欢节欢而不狂
与巴西狂欢节及意大利其它地方的狂欢节相比,威尼斯的狂欢节独具特色,给人的感觉是欢而不狂,人们更倾向于享受放松愉悦的生活。记者在圣·马可广场周围看到数百名在现场给游人画脸谱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艺术系学生,趁着节日赚点小钱。不少游客和当地人坐在这些画家提供的小板凳上,晒着太阳,闭目养神,花上5个欧元,只需几分钟,就可让自己面目全非,合格地融入狂欢的人群,既经济又实用。一对意大利青年男女别出心裁,在每人的脸上分别画了半颗心,然后热吻在一起,两颗心紧贴在一起,变成了一颗心。
经过乔装打扮的人们在广场上漫步游逛,吸引着往来者的视线,让人们拍照留念。一位意大利妇女身着18世纪的服装,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诉记者,她是威尼斯本岛人,这套服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价格是2000欧元左右。这些*部分都跟演员一样,根据不同的着装,进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来他们可是相当的神秘,一般都不开口讲话,你只能看到他们未被遮住的眼睛,连真实性别都难以分辨。这样娱己娱人的游戏要持续10多天,然后人们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归自我。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 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靠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2 05:23
2月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正在那里达到*。
五彩缤纷的面具
记者能赶上这趟热闹,完全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过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满眼色彩斑斓的面具,大概没有谁不会被狂欢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样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点像京剧脸谱。满大街都是勾着脸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戏,这就是威尼斯狂欢节给记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据说,威尼斯狂欢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到18世纪时已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狂欢节,由于王孙贵族纷至沓来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乔装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续的传统。有面具和一身戏装的遮扮,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肆无忌惮地狂欢。
“天使”降临圣·马可广场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有的扮成1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记者看到一位贵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问她这身行头的来历,但她听不大懂意大利语,看来是位外国游客,专门到水城凑热闹的。
中午12时,偌大的圣·马可广场被上万名前来狂欢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身着古代服饰的仪仗队来到大公府门前,一些人装扮成古代威尼斯达官显贵登上*台,圣·马可教堂的钟声齐鸣,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欢节正式开始,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位于广场*一侧的100米高的钟楼上,世界女子击剑金牌得主、意大利击剑运动员弗里达扮成天使,银装素裹,挥动着翅膀,徐徐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
狂欢节欢而不狂
与巴西狂欢节及意大利其它地方的狂欢节相比,威尼斯的狂欢节独具特色,给人的感觉是欢而不狂,人们更倾向于享受放松愉悦的生活。记者在圣·马可广场周围看到数百名在现场给游人画脸谱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艺术系学生,趁着节日赚点小钱。不少游客和当地人坐在这些画家提供的小板凳上,晒着太阳,闭目养神,花上5个欧元,只需几分钟,就可让自己面目全非,合格地融入狂欢的人群,既经济又实用。一对意大利青年男女别出心裁,在每人的脸上分别画了半颗心,然后热吻在一起,两颗心紧贴在一起,变成了一颗心。
经过乔装打扮的人们在广场上漫步游逛,吸引着往来者的视线,让人们拍照留念。一位意大利妇女身着18世纪的服装,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诉记者,她是威尼斯本岛人,这套服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价格是2000欧元左右。这些*部分都跟演员一样,根据不同的着装,进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来他们可是相当的神秘,一般都不开口讲话,你只能看到他们未被遮住的眼睛,连真实性别都难以分辨。这样娱己娱人的游戏要持续10多天,然后人们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归自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2 05:23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 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靠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