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9 16: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6:22
交通肇事罪如果没有特别严重的情形,例如交通肇事逃逸或者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等情形的,那么只要犯罪分子认罪态度良好是可以判缓刑的。一、判缓刑多久能下判决书一般是5日内,具体时间法官会通知的。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二、判缓刑的条件有哪些根据我国刑法第72条、第74条的规定,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轻重是与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相适应的。我国刑法之所以将缓刑的适用对象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相反,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而未被列为适用缓刑的对象。至于罪行性质相对更轻的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因*不仅仅是根据罪行性质作出具体量刑,*认为有必要适用管制刑罚进行处罚,所以故将管制刑列为不适用缓刑制度的独立刑种。所谓“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判决确定的刑期而不是指法定刑。犯罪分子所犯之罪的法定刑虽然是中期或长期有期徒刑,但他具有减轻处罚的情节,判决确定的刑期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可以适用缓刑。(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也即有些犯罪分子虽然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但是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能表明不予关押也不致再危害社会,不能宣告缓刑。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犯罪人尚未适用缓刑,因而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只能是审判人员的一种推测或预先判断,这种推测或判断的根据,依法只能是犯罪情节较轻、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在这两个因素中,犯罪情节较轻属于已然之罪的范畴,主要表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应当综合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两个方面加以综合评判。犯罪人悔罪表现较好属于未然之罪的范畴,主要表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较小,应当根据犯罪人的罪后各种表现,并适当考虑犯罪人的一贯表现作出评判。(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即使累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刑法》(修正案八)将第74条修改为:“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三、缓刑的考验义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行*规,服从监督;(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而在假释环境中,剥夺*权利仍然是从缓刑结束时开始执行。同主刑条件一致。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判缓刑如果是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 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