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跑了怎么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09 15:5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8:33
担保公司跑了怎么办,问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对担保公司的不了解及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不足。下面我将来为大家说明这个问题。
1、为什么会跑?
作为一个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担保公司,其公司特点有两个:一是业务是风险密集型的;二是他们的利润率是较低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其投融资总量来言,其利润额是很低的,大约集中在3-6%,也就是单纯的担保费收入。我本*学专业就是经济管理,且不说自己有多专业,但养成了一种“成本收益”思维。凡事都会有个成本问题,从这个角度,可以帮助我理解很多东西。担保公司的跑与坚持也是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成本分析法”来理解。
简而言之,作为一个担保公司,会不会放弃既有的公司,选择跑掉,要看其跑掉的*有多大。这个*越大,就越危险。
a:手里拿的钱太多,*太大,不想长久经营;
这种想法,我们鄙视也好,憎恨也好,可这就是人的劣根性!当*太大的时候,人固有的价值观常常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会造成这种结果的操作方式就是非法集资!这个就毋庸展开说明了,当年的三星、百花,相信让现在年纪50岁左右的叔叔阿姨们仍然惊魂未定!其实不一定操作非法集资的人一开始就是为了卷钱走人,但是,随着口袋的钱越来越多,人就越来越难以抵抗*。最终必然促成的是公司的蒸发。
b:亏损太大,难以偿付;
担保公司是一个风险密集型的企业,要求担保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有绝对的实力和操盘能力!这是担保公司真正的核心技术。因为担保公司是用3-6%的担保费收益,来背负100%的代偿责任,这个比例大家一看就知道,如果没有非常强有力的风控手段,担保公司的盈利便无从实现。如果代偿一笔两笔,没有人会为之选择结束公司;但当这个偿付的额度已经远远超过公司及老板个人能够承受的能力的话,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完全取决于他的个人信仰了。
c:违法经营,逃避法律责任。
担保公司在操作过程中有几条一碰即死的法律底线,我们业内称之为“高压线”,分别是:
非法集资---(操作表现:担保公司让理财客户把钱直接打到担保公司账户或者担保公司某个员工账户,而不是由理财客户直接转账给融资客户。)
非法从事金融业务---(操作表现:对理财及融资客户利息是双重标准,比如,借款人借款利息是2分,而理财客户的利率仅有1.5。因为担保公司的资质只是金融中介,而不是金融机构,从法律上来讲,担保公司是没有权利赚取息差的。)
高利贷---(操作表现:超高收益。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贷款利息不能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4倍,超出这个范围,即认定为高利贷。)
操作过程中一旦触及这三条高压线,就属于是违法操作。而违法操作的公司,其风险成本已经不能单纯计算经济损失,可能牵涉到的还会有法律制裁。而面临这样的情况,这些违法操作的担保公司老板将何去何从?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2、万一跑了怎么办?
a、债务关系不会因为担保方的消失而消失;
正规的担保公司在合同中的角色是担保方,而借贷双方的债务关系不会因为担保方的消失而消失,也就是说,就算担保公司跑了。债务关系依然存在。
b、公正--强制执行权;
每一笔出资,最好都有公证处的公证书。让我们的权利可以进一步加强。公证书,可以让我们的借款合同有强制执行的权利,我们不用做沉默的羔羊。
c、准备金。
3月8号下发的《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这对所有正规操作的担保公司和理财客户来说都是一个大福音啊!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所有担保公司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赔偿准备金”在指定的银行账户,作为代偿的最后一层保障。也就是说,担保公司,再不会是天马行空了,而是有法律和经济双方面的制约,引导担保公司的合法、良性发展,同时保障理财客户的资金安全。
凡事发生,必有其原因和迹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我们理财前就发现这些不良的迹象,曲突徙薪,以保证安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担保公司实力。看担保公司是不是想真正的做下去的公司;
2、看件。看担保公司做的都是什么融资项目,然后评估担保公司的风控实力如何,要选择你认为风控能力非常强的担保公司合作。互相信任,才可能合作愉快;
3、看业务流程。如果流程中你发现了非法集资、吃息差、高利贷的痕迹,请毫不犹豫的立刻停止与这个担保公司的合作!除非你想自己的血本无归!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担保公司的收益水平,绝对不值得你冒这么大的风险。
4、看合同文本。看是否有正规的借贷合同,最好合同是有公正的。这样我们的权利会被加一层保险,安全,谁会嫌多呢?
5、看利息高低。如果某个担保公司的担保理财产品年收益超过银行同期利率4倍,请谨慎选择!因为您的这个收益,已经不受法律保护了。 理财,很多时候都是心理的博弈。只要我们心态平和,不要那么的急功近利,保持我们原有的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我们就能远离危险,轻松享受收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8:33
打电话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