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2:08
昭宗命学士传宣免之,帝即入见称罪,拜伏者数四。既而促召升殿,密迩御座,且曰:“宗庙社稷是卿再造,朕与戚属是卿再生。”——《旧五代史》
公元903年,大唐天复三年,处在这一年的大唐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因为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到了无法逆转的地步。同时也是在这一年,原黄巢起义军出身的朱温,此时却迎来了属于自己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在天复三年,李茂贞不敌朱温向其交出唐昭宗后,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唐昭宗为了能够不得罪朱温,只能向朱温卑躬屈膝,这便有了上文的一幕。
历史上自朱温成功挟持唐昭宗后,朱温的权势也到了煊赫一时的地步。因为,自“黄巢起义”被平定后,经过朱温数十年的经营,除了李克用外,中原地区已经没有人能够同其对抗。这样的情况下,唐昭宗的命运可想而知,最终这个命运多舛的皇帝被朱温派人刺死于宫殿之中。而后,朱温选择拥立昭宗第九子李柷为皇帝,史称唐哀帝。但对朱温来说这还不够,傀儡唐哀帝在位三年之后,朱温便选择以禅让的方式建正朔。于是,五代的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便走到了舞台之上。
从晚唐的历史角度来看,朱温能够当上皇帝,基本上不存在任何运气之类的因素。因为,在晚唐局势混乱的背景下,只要稍有些兵马便可割据一方,况且朱温还是这中间最具实力的。如果以朱温归降唐朝为起点的话直到其身死,朱温纵横驰骋于晚唐五代交替的这个时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这对于五代时期的历史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从朱温的人生角度来看,朱温的一生则是虎头蛇尾,因为朱温的最终结局却同唐昭宗的命运一样,最终被刺死于宫殿之中。那么,纵横驰骋于乱局二十多年的朱温,为何最后会沦落到被刺死的地步?
朱温的被刺死,实际上同后梁内部的权力争斗有很大的关系。到了公元912年的时候,朱温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但就是朱温这一病,却引起了后梁内部的皇位之争。当时,朱温器重的*人并不是自己的亲儿子,而是自己的养子朱友文,而为了帮助朱友文扫除登基的障碍,朱温旋即便要将自己的次子朱友珪远调莱州。另朱温没曾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恼羞成怒的朱友珪马上便联合军队带兵进入宫中,以至于朱温自己最终惨死于自己的儿子手中。
当我们回顾朱温被刺死的这个历史片段的时候,显然觉得有些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朱温之死的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朱温的死主要同自己一生的嗜杀有很大的关系。朱友珪所以选择狗急跳墙刺死朱温,主要就在于,朱温一直以来惯用于先将要除掉的人放逐外地,而后在将其处死的手段。对此,史料记载则为“时左迁者多追赐死”可见,对父亲的残暴多有了解的朱友珪,自然会选择拼死一搏。
同时,从史书的细节处着眼,朱温的性格存在着两大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猜忌多疑,另一个特点则是杀伐果断。将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得出的答案就是,只要朱温对某个臣子稍有怀疑,那么对于这个臣子来说就相当于大祸临头了。
以唐昭宗为例,当时唐昭宗有内侍两百多人负责昭宗的日常,这引起了朱温的深深的猜疑,以至于将这两百人全部杀害,继而选择长相相似的人服侍唐昭宗,史载则为“召而尽杀之,皆坑于幕下”而后来的唐哀帝以及众多臣子良将也是同样结局,全部因为朱温的猜忌多疑而被杀害。这个时候我们在回过头来看朱友珪的所作所为,便能发现,朱温之死恰恰也同自己的性格有很多大的关系。
历史上的朱温,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皇帝。一方面其为人残暴,将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全部杀害,而另一方面,朱温则又奖励农耕,减轻赋税。但不管如何,大半生都以兵刃解决问题的朱温,最终还是被兵刃反噬而被刺死于宫殿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