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5 17: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2:22
楼上朋友回答得很漂亮,我谈谈对他没有做出回答追问的看法:
恒星发射的光谱是连续谱加上表面元素吸收的暗线,但是在恒星极高的温度下,几乎不可能存在分子(最暗的M型星可能会有少许的TiO2等物质,但是太阳G型星表面5700K的高温足以打断一切化学键),换而言之,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光谱,吸收峰非常锐利。
但是地球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分子,比如氮气和氧气,作为分子,吸收的性质是和原子吸收光谱截然不同的,除了能级跃迁之外(即便是能级之间的跃迁和原子的吸收谱线也能明显的比出差异),还有位于红外波段的振动光谱,会有很明显的吸收。这也是楼上朋友提到的可见光的比重出现显著上升的一个原因。
另外,有必要额外介绍一个问题,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光谱来探测行星的大气成分。但是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这一点,拿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月球直接反射的太阳光,和经过地照的月亮光,理论上是能比出差别的,因为原理上后者经过了地球大气,会带上地球大气的吸收光谱(显然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氮气和氧气)。其实地球照的亮度并不逊色,肉眼都能在弦月之前清楚看到月球暗面的反光,但即便如此强烈的对比,很遗憾,看到《天文(兔)爱好者》的介绍,尚且做不到从中探测地球的大气的化学成分。
相应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金星凌日,在天文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并没有办法通过金星凌日探测金星大气的成分(1721年俄罗斯科学家通过金星凌日发现金星大气),直到苏联两个金星着陆器在距离金星地表25km的高度失联,人类才开始知道金星大气条件极其严苛。类似的例子还有,1988年冥王星掩星,人类也开始认识到冥王星拥有了大气,但是其大气的信息,直到去年7月飞掠的新视野号才得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