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读后感 金水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1:58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记忆也会变成”有漏洞”的东西,什么也装不住。记忆力的削弱正是在少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正当一个人应该尽量多地推论的时候,却让他摆脱了思考。必须引导理解能力差和想问题不够机敏的学生去发现真理,直到他的思路豁然开朗。这一点之所以必须,不是为了让他理解某一具体材料,而是标志着智力发展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发现的快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读完这段话让我深受感触,确实老师不应该训斥学生,想想为什么训斥学生,无疑因为学生学不会。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老师不用着急,这样就不会出现训斥学生的现象,这样学生也就会在和谐的环境中慢慢消化学习,直到他的思想豁然开朗。
读了有关学生脑力劳动的文章,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记得学溜冰的时候,同伴把溜冰要领和注意事项很详细的告诉了我,当时我也是特别认真的记了下来,但当自己真正的穿上溜冰鞋,却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即使按照同伴说的,模仿着她的姿势,拉着她的手跟她一块溜冰,当时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直到离开了同伴的帮助,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每次失败之后都会停下来想想哪出问题了,对自己的动作做出改变,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练习,一个偶尔的灵感很体会就让我掌握的这项技能,这都是通过自己的动脑和亲自实践才学会的。回想一下在教学的时候误认为把教材讲的越明白学生的疑问就越少,对知识就会学得越深刻,这也就导致了课堂上我们帮学生解决了问题,而让学生展示的时候我们会很失望,学生都一个个低下了头,接着会发生一连串的恶性循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意识到任何知识点如果不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一味的传输是徒劳无意的,就像宋主任说的:“听过会忘” ,“看能记住” ,“做才理解”。对于一些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不让他们同伴之间互相讨论?为什么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能掌握的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是这样,通过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我们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脑力劳动。
我们在指导学生脑力劳动时,教师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就像我们在阅读这些教育著作时,如果能带着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真实体验,来理解他的思想。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很多共鸣,我想这也是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