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1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0:08
先秦”字面上理解是秦朝建立以前的的时代,历史意义上的先秦史研究范围主要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在这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尤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碰撞。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说各个诸侯国,出谋划策。到了战国中期,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名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其中就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庄子等,从这些称呼上不难发现,这些开创一思想流派的鼻祖在称呼上都有一个“子”作为后缀,并不是他们的原名,如孔子原叫孔丘,老子原名叫李耳等。那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呢?我整理了一下,觉得主要沿之于以下几种说法。
一、周代的爵位*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虽然式微,但基本的制度还是沿用周制。周朝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的“子”爵很容易联想到对于孔子他们的尊称,但这爵位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更大的可能是一种象征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春秋战国时的士大夫了,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群雄割据。“士”依靠于贵族,贡献自己的才能,那时候的“士”没有特殊的标准,泛指一切有才能的人。而当时的百家创始*多都是游历诸国,完善自己的学说,可以说都在各国的*下干过的人,而作为能开创一个学派的鼻祖,肯定属于“士”这一阶层的最牛的一拨,故以爵位中的“子”来尊称。
二、与商朝皇室的关联
据《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叫子偰。尧舜之际,偰不但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首脑人物,还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即把古代象形文字刻在木片或树干、木柱之上,商族尊奉偰为始兴之祖,称之为"玄王"。建立商朝之后,因其多信鬼神,诸事都需占卜,后更是刻字于甲骨之上,这就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甲骨文了。而上古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伏羲女娲创立的易学文化,占卜属于国之大事,“子”姓之人当然是掌握易学文化的主要代表了。商灭周立,尤其是文王创立八卦之后,甲骨文、易学慢慢埋没在历史潮流之中,后世的人在不断整理和追求先贤知识的过程中,“子”这个符号慢慢的演变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代表,因此后世在对学问方面有卓越贡献的,冠以“子”称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0:09
因为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级给自己表字时,既不愿以末得的“男”做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头等的“公”为自己表字,往往采用偏下的第四等“子”来表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0:09
我们的当今社会,子可能多用来指儿子或者是辈分较小的人,但是在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比如:孔子、老子、孟子这些都是因为有杰出的贡献,所以被人尊称“子”。子也是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就比如《论语》多是孔子记录其师傅的言论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0:10
从天干地支的角度来说:天干地支在古时是易学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很多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知。地支中的“子”在代表年月方面,素有第一之称,如古时的六十甲子为一轮回,第一个年叫甲子年,每年的第一个月为子月,每天的第一个时辰称为“子”时。所以“子”这个词在古时素有第一之称,而作为开创一学派的创始人物,比如老子,孔子这些,是祖师也是第一人,因而以“子”来后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0:10
成年男子均可称为“子”。不过我们说“子”,是对他们的敬称,就好比我们现在称人先生。有学问社会公信力高的人才能称之为“子”,有道德的贵族也称“子”,这是爵位。我们现在叫老师先生,在当时“子”其实是代表着先生的意思,“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对老师们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