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兼有之?为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5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13
人性为何?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西方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上帝看着所造之人是好的,人是完善的。然而,人类始祖违背了上帝的话语,背离了上帝,从而切断了和上帝之间的原始脐带。失去了和上帝之间直接交通的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罪恶之路,同时伴随自我救赎之路,由此展开了人类的历史。基于宗教文化的原罪观,西方主流认同性恶论。中国古代对于人性,有性恶论,也有性无善恶论和善恶兼有之论。然而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则自孟子始,一直主张性善论。
基于伦理道德之上的善恶价值判断,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判断善恶,是社会性的、第二性的,而非第一性的、自然性的善恶之判断。例如,肉食性动物捕食其他动物,说明动物本性就是利己,就是恶。然而,若食肉性动物不去捕食,维持自己和群类的生命的延续,则肉食性动物会相继灭亡。如此草食性动物泛滥,带来的生态破坏,最终会是整个自然的毁灭。如此,肉食性动物的捕食,维持了生态平衡和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岂不是大大的善。两种情况下,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岂不是自相矛盾。所以我们将不采用伦理的善恶价值观,去判断动物和人类本性的善恶,而是从自然性出发,抛开人类的中心主义的有色眼光。从自然性出发,判断动物本性的善恶,就要从动物自身出发。动物的行为出自本性或本能,动物的行为就是善,如此,大自然的所有创造和造化都是善。所以自然界中没有恶的存在,也无所谓善了。那么人之发于本性的行为,也都是善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人“乍见”孺子入井,随见而生怵惕恻隐之心,自发直行去救孺子。这是人的第一反应,这时根本没有掺杂任何的思维和利害关系,是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反应,所以是本性之自发,“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生而然也”。若稍微迟疑,为了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要誉于乡党朋友或恶其声而然,就为了利害关系去行,这就已经不是人的第一反应了。孟子由是发明本心。
所谓本心,本*物之自发直行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四端是本*物自然之自发直行,见父自然能孝,见兄自然能悌,见德者自然生敬,当恻隐时自恻隐,当羞恶时自羞恶。由是可见本*物遂通,自发自中自正,自在自主,既见全诚之性。全诚者,本性自我实现之自在也。自在自主之所以然者,性也,主也。
孟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由仁义行,全诚之性自然实现为仁义,如果我们为了做好事而去行仁义,这还是把仁义看作本性之外的东西,而没有能把仁义融为生命本身,所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13
事物具有两面性,所以会有善恶也会有共存的现象。没有绝对的恶人,也没有绝对的善人,更多的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基础的行事准则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1:14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一个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的一面,没有谁是百分之百的善良,也没有谁是万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