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长明灯观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3 08: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6:19
无 私 的 奉 献
——观看《大山里的长明灯》有感
浦北县寨圩镇初级中学 容国程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陪人依窗读,照人赴锦程。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这首《蜡烛》用在李群生身上最是合适不过了。
李群生,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护龙塘教学点退休教师,一个用四十八个春秋孤独坚守教学岗位的平凡教育者。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树立了伟大的形象。
李群生老师把一生的心血都洒在六万大山里,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大山里的孩子。在这个特殊的教学点里,李群生孤独一人,为渴望知识的孩子送上淳淳教导。
没有教室,他发动群众筹集资金,不够再加上自己的钱,办起了教学点。没有老师,他一个人孤独坚守了48年,并且没有请过一天假。“把自己留在大山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李群生如是说,很感人。
为了山里的孩子们,李群生在六万山里累计步行9万多公里,帮助1000多名山里娃完成了启蒙教育。这位极为普通的山村教师,在六万大山的乡亲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声誉,乡亲们说,他就是照亮山里孩子心灵的——“烛光”。
他身兼数职,老师、班主任、炊事员、清洁员、家长……他同时上三个年级,进行的是复式教学,因为没有其他的老师。他教语文,还教数学,也教音乐、绘画、体育,也是因为没有其他的老师。
四十八个春秋,他用怎样的信念孤独的坚守在这四尺讲台之上?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他用怎样的毅力走遍这大山里的每一寸土地?
——是忠诚,对教育事业的灼热的爱。
——是责任,对大山里的孩子的挚爱。
——是奉献,对教师行业的最好的诠释。
这正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
之二:
李群生老师是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护龙塘教学点退休教师。1962年,初中毕业的李群生看到村里的孩子超过年龄却没有学上的状况,积极奔走办学校。在当地*和群众的支持下,当年9月他在六万大山的旺贵岭半山腰上搭起了临时学校--浦北县护龙塘教学点,解决大山里20个山村的农家子弟读书难的问题。在教学点,他既是校长、主任,也是老师,他一会教语文,一会教数学,一会教音乐,常常是上完一年级的课,又上三年级的课,每天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他的家离教学点10多里路,崎岖难走。每天放学后还坚持一路家访,到家时往往已是掌灯时分。1969至1974年,附近的麓顶山教学点老师生病不能教学,他二话不说主动承担这一教学任务。每天上午先到护龙塘教学点上课,布置下午的自习作业;下午赶到麓顶山教学点上课,布置第二天上午的自习作业,每天一个来回16公里并走了整整6年。1987年夏的一场暴风雨袭击护龙塘教学点,教室房顶几乎片瓦不留。白天,李群生在泥水痕迹斑斑的教室上课,放学后就去盖瓦补漏,发动群众到10多公里外的平睦镇挑砖运瓦抢修教室。他先后60多次翻越海拔800多米高的旺贵岭挑运抢修教室的用料,每次回到教学点都已深更半夜。一次,因劳累过度,他从山上连砖带瓦滚下山坡,半夜里才被一阵小雨淋醒,他挣扎着爬起来,从路边折了树枝作拐杖,跌跌撞撞地回到教学点。摔伤后的李群生无法行走、无法站立,也无法坐下,他躺在黑板前的长凳上侧着身子,忍痛在黑板上给学生板书,由于体力不支,他从凳子上掉了下来,动弹不得,孩子们哭着围在他身旁。孩子们的哭声惊动附近村民,村民们纷纷扔掉手上的农活,把李群生送回家,为他疗伤,连村里88岁高龄的李老太太都赶来了。摔伤的李群生放心不下孩子,第二天,他在妻子搀扶下坚持到学校,继续躺在长凳上侧着身子板书上课,前后坚持了一个多月。2004年,李群生退休了,由于老师还没有着落,他又主动承担教学任务,一干又是6年。
48年来,他累计步行9万多公里,并在深山的简陋教学点里培养了1000多名山里娃,走出六万大山进入镇县中学读书的孩子中,先后有12名考上大学。他被誉为大山里常明的“烛光”,受到当地群众普遍赞誉。
李群生老师以对教育事业及孩子的满腔热情,为当地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看了他的事迹后,我作为他的同行,一名人民教师,决心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6:20
燃烧吧,为了照亮美好的未来
燃烧吧,为了照亮美好的未来
——《大山里的长明灯》观后感
作者:北浦中学 束负古儿
近来,观看了*电视台播放的《大山里的长明灯》纪录片,我深有感触。该纪录片讲述了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护龙塘教学点的一名70岁退休教师,虽然退休已经多年,但是他每天仍然风雨无阻的去离家5公里远的教学点上课,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他坚守了整整四十八个春秋。他的名字叫李群生,他是一个值得人们为之震撼而称颂的人民好教师。
护龙塘教学点是李群生老师提议建立的。之后,他想方设法,出钱出力,加上当地民众一起筹集资金和购买木料石材盖起了这间大山里的教室。教室建好了,但是没有老师愿意到那里做教师,李群生老师就肩负起了这个重任,从此就扎下了根,把自己一辈子的大好时光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农村教育事业。困了,累了,他坚持着上好每一节课;就算病了,他也几乎不请假不缺课,一如既往地坚持把课程完成。每天中午,李群生老师都要亲自为离家遥远而不回家吃午饭的学生热饭、热菜。当放学了,他还要亲自把年纪太小并且没有家长来接的的学生送回家。自2004年退休后,他不要工资继续到教学点给学生上课。他的汗水浇灌了无数个求知的懵懂少年的心田,他的辛劳开启了大山里的小孩的启蒙教育之门。李群生老师的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可嘉可颂,值得我们每一个公民学习。
李群生老师说:“自己做的启蒙教育,主要在于教育孩子们认识知识,认识知识能改变自己,改造命运,为将来社会创造财富。”这平平淡淡的话语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啊!护龙塘教学点地处六万大山山脉的群山包围之中,山路崎岖,与外界交通非常不便,办学条件相当恶劣和落后,这里的教师工资收入很低。为此,没什么人愿意到此教学点从事教学工作,或者有的人工作不了多久就走了。我想,正是因为李群生心里的这份高尚,不计较自己个人利益,支撑着他百战不挠地克服办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的困难,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离护龙塘教学点20多公里之外的一个教学点的老师辞职了,找不到代课老师,他就主动承担那里的教学任务。每天上午到护龙塘教学点上课,中午再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往另一个教学点上课。直到2009年两个教学点合并在一起,李群生老师才结束了这样在两个教学点往返教学,这持续了30年。即使病了,他带伤也坚持给学生上课。据说,他先后60多次翻越海拔800多米高的旺贵岭挑运抢修被暴雨破坏的教室的用料。48年来,他为了教学需要累计步行9万多公里,在深山的简陋教学点里培养了1000多名山村里的小孩,并先后有12名考上大学。可见,李群生老师的这种为学生为社会而从事教育教学的高尚品质和持之以恒的开拓进取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退休后的李群生老师说:“不要工资,我自己来上课,因为我年纪大了,和孩子们玩一玩,开开心。”这朴实的言语反映了他在教学中用心来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与学生同乐的良好精神风貌。现代化的教育不应是呆板的灌输已有知识的教育,而需要在其中多一种人文的关怀与互动。比如:虽然他唱歌唱得不好,但也坚持按照全日制小学课程,努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这也许唱的不是歌,而唱的是快乐。采用复合式教学方式和兼任多学科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他,不仅上一年级和二年级,还要上三年级,不只是上语文、数学,而且还需要上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等。升国旗时,李群生老师无微不至地帮小孩子纠正敬礼的姿势,与小朋友们一起体验升国旗的庄严和分享当中的乐趣。课间,他还与学生一起玩游戏。上学路上,学生们见到李群生老师都会向他热情地打招呼。这表达了学生对*的一种尊敬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在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问题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没有这种与学生同乐的心态,就很难正确地面对和处理不同年级差异性很大的各种学生问题。因此,李群生老师的这种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为之鼓掌,奔走相告。
总而言之,观看《大山里的长明灯》后,我感动思考之余,获益颇多。我们要学习李群生老师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树立为学生为社会而从事教育教学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持之以恒的开拓进取精神,学习他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精神风貌!
燃烧吧,大山里的长明灯!热烈的燃烧吧,为了照亮每一个山村里的孩子的美好未来!愿天下每一位适龄少年儿童所享有的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