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经幡的来历哦???!!!速度回呀!很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0:53
经幡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在古代的印度,女子们平日里都身穿纱丽裙衫,每当她们的丈夫出门远行时,她们就有从身上扯下一块衣角挂在家门口或者树上为其送行的风俗。随着佛教的兴盛,这种纱丽渐渐演变成了一块块印有神像和祈愿*的纱布,直至成为今天的经幡。而伟大的藏族学者根敦琼培先生则认为,吐蕃军事帝国时代中的军户都要立矛以示荣耀,这是那个年代藏民族表现军记的习俗,在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为了统一管理吐蕃全境,将国土划分为“五茹”(五翼),即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五个军政区域,分别为:伍茹(*翼,今拉萨地区)、约茹(左翼,乃东昌都)、叶茹(右翼,南木林)、如拉(分支翼,拉孜)和附属苏毗茹。上五茹的军马为白鬃灰马及赤色豹纹马,军旗为花边红旗及红色吉祥旗;上下约茹的军马为棕黄花斑马及白蹄赤色马,军旗是红色*及白色黑心旗;上下如拉的军马为白狮悬天旗及黑色吉祥旗,军马为鹅黄红鬃马及棕色黑鬃马;上下叶茹的军马为赤色火花马及青骢马,军旗为黑旗白心,绘饰鹏鸟之旗及黄花斑旗。幡旗正是在这种习俗中演变成为一种宗教行为,沿用至今。
各种经幡,根据色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将*图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一类是同"风马旗"一样,在蓝、白、黄、红、绿布块上用*图符相间组合的经幡。经幡的组合形式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一般又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悬挂式的,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这些悬挂式的经幡,具体形状各种各样,有在长条形的布上印上四方形的风马旗图案;也有网状条幡。
第二种插挂式的,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条直的飘带。这些风马经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
第三种就是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在康定、道孚等县区,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用丝质风马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用作集体祭祀的场地。在黄河源头玛多县的-座经幡塔,高10余米,方圆百余米,用无数条牦牛绳呈放射状牵连起,由几十层经幡呈环状围绕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经幡柱,整体呈现出宽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为壮观。
第四种是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达数十米,如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柱顶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然后就是数十米长条的风马经幡,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