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21:01
众所周知,范蠡是历史上有名的聪明人,被世人称为“商圣”。他“懂分寸,知进退”,帮助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他拒绝了勾践授予他的上将军一职,而是携带赏赐的金银珠宝远遁而去,隐居在齐国。然而,文种却看不出门道,仍在越国当丞相。
范蠡不忍老友被害,于是那暗中给他寄去了一封信:“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如今他大仇得报,势必会诛杀功臣稳定王位。遗憾的是,文种虽有所怀疑,但仍没有离去,结果他在勾践的“暗示”下,无奈引剑自刎。
范蠡作为一个顶级商人,自然能猜透人心,在他的洞察之下,往往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杀身之祸。文种死后,范蠡便在齐国定居下来,他改名换姓之后,又重操旧业,靠耕种、捕鱼和晒盐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与此同时,他还乐善好施,所以一时之间,民间流传的多为称赞他的话。
齐王听说之后,便力邀范蠡为相,希望能与他共图大业。然而,范蠡却再次拒绝了,他不想卷入任何*漩涡中,无论是越国还是齐国。于是,他又连夜跑到了宋国陶邑(菏泽定陶区),经过几年的打拼之后,宋国也有了他的一席之地。只不过,宋人不知他是范蠡,只知他是“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他们的性格互不相同:老大爱财、老二好斗、老三最聪明。可惜的是,他的次子却被长男害死了,对此,他一度自责不已。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当年,他的二儿子在楚国好勇斗狠,不小心杀了一个人,于是就被抓了起来,择日处死。
不过范蠡认为,杀人偿命自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他范蠡的儿子,绝对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问斩。于是,他让小儿子携带千两黄金,去楚国找一个叫庄生的老朋友,让他居间调和一下。然而,范蠡这一行为却让大儿子不高兴了,他认为自己才是大哥,如今二弟有难,你不让我帮他,反而去找三弟,是不是瞧不起我?结果他越说越激动,最后竟要引剑自杀。
范蠡无奈,只好与他约法三章: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他的意思是,你去可以,但一定要听庄生安排。就这样,长子一口答应下来,当即便启程前往了楚国。来到楚国之后,长子找到了庄生,说明来意并奉上黄金之后,庄生说让他“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庄生收下后,什么也没对他说,只是让他赶紧走。
然而,长子却是个贪财之人,他怕庄生拿钱不办事,就偷偷留了下来。后来,楚王在庄生的建议下,准备大赦天下。可是长子不知此事是庄生一力促成,认为把钱给庄生也不过是打水漂,于是又要了回来。庄生大怒,他当即便对楚王说:“国人说你大赦天下,只是想救范蠡的二公子罢了”。
最后,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楚王唯独杀了范蠡的二儿子。由于长子一时贪婪,断送了弟弟性命,范蠡果然一语成谶,他无论如何,也不该让长子去办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