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手记》季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0 14: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3 08:32
作者是一个热爱多元的人,所以对事的*度理解和包容能恰如其分的适中,无疑是一种人生智慧。以日记的方式阐述了自己曾经创业的经历和对生活多元的理解和思考,贯穿商业和人性之间的平衡关系,对管理的认知到不断研磨,有了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追求。
有些人是“事上练”既而变得卓越的,但有些人也不是。我特别认可德鲁克说过的领导人是有风格的,不同风格铸就不同的企业文化。但领导力确实是有共性的。
人在事上的成长是快速的,组织就是这样不断扩大的,但终归于问心,这是做为人没办法逃避的。作者也经历过人生的低谷时期,也是问心的时刻,从心再出发,世界观是更上一层的,我深谙其中的情愫,事实上很多人是不问心的,以社会标准去衡量别人,以他人要求去美化自己,从本质上没有问过心,但可见 人终究必经一些思考,最终都会重新回到起点“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活着的意义。”
莫言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节奏。”这就是人可爱之处吧,生长环境不同,父母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和实践经历不同,都会导致认知不同。我认可的是作者说有些情愫不是迸发出来的,而是借由自己“流”出来的,那不是文采斐然,是一种与宇宙相连的自然流出。自己打坐内观的时候,我也能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不存在,甚至自己的不存在。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大家说不清道不明科学也无法解释的东西其实能引发共鸣的。
我本人也深爱茶,香,木,读书,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独处和沉思中从其中得到了莫大的智慧,这一定不是短期能体现价值的投机工具,但从多数伟大格局观者身上看到了这是一条从心出发的必经之路,便更为笃定和坚韧。如作者说“心安了,你做事的节奏会不一样,你对人、对你的伙伴也会不一样。”
纵然生命有崖,一切都有其因果和命数,我在热爱当下的日子里从未放弃过追逐内心深处的方向,在世上练,也在事上练。
我也经常说,我只是来人间一趟,好也罢,坏也罢,都可以看作是一场修为,何必一定要问其意义呢,人生的意义就起于不问意义的时刻,生命的意义就开始了。就如周国平说的“人生的终点是死亡,但死亡不该是人生的目的。”
在这乌卡时代,我很感恩自己有这般心境,不过分沉迷也不过分超脱,保持着对生活的感性,也不失理性。在平衡中恰到好处,怡然自得。就如作者所言“我喜欢的状态是在野蛮和文明之间的博弈和权衡,那很有味道——既不去张扬,也不是归隐山林,而是执中。”
作者身上让我看到了一些汪曾祺的智慧,看到了杨绛的从容,也看到了梁实秋对生活的玩性,也有着尼采的理性,也有张爱玲的柔情,是多元的,是开放的,是包容的,却不失统一。
读书的喜悦其实不能言语,是读了才知道。这句话太多文人说过。是一种情愫的互相交融,任何一本书都能引人共鸣和共情,这源自于大家都是人,而人有情感,于社会的经历也都差不多。只是别人的经历多过自己,处于人生的阶段不同,但仍然能找到相似之处。或活法,或价值观,或原则,或思维定式,或热情,或情感的东西。
我读书不喜欢带目的,这也是我自己读书越来越进步的地方,跟着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走,去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窥视一个人的内心,在一本书结束的时候跳出来沉思,反思与复盘,新知会影响自己,原则也会更笃定,内在的坚韧更具沉淀,于书中找知己,看清自己,照镜子,若有所思,是我最热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人可以一生孤独,但不能随波逐流,不自知,一定要找到热爱,然后终其一生去追求和坚持。 而这一切都是起于心安和发心的,绝对不是一届外力所能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