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这首诗中的用典,这首诗的大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2 11:5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9:35
关于现代诗的用典:无论从作诗还是读诗的角度,强调诗语言的自觉性其实也就是诗语言的净化。另一方面,也不是说用典就不好,只是要有所节制,且能点化。过于密集的意象容易趋于两种结果:一是晦,一是腐。晦,在某种程度上还不算缺点;腐,却是要不得的。然而“腐”又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腐”在表面上往往给人“雅”的感觉,雅的对面是“俗”,“腐”其实也是一种“俗”,只是隐藏较深的一种而已。对诗语言的净化,着重在避免“腐”。“腐”与“雅”只有一纸之隔,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典,有复合型与单构型两种。复合型的典有个显著特点:其本身就蕴含多种因素,比如有人,有事,有物,甚至有故事情节。而单色型的则仅是其中一种,更不要说情节了。复合型的典给语言的再利用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点化之工往往是在复合型上,即重在其中一点,或者是局部,加以提炼再用。单构型的由于所传达的意象单薄,没有回旋余地,容易变成“死用”,而非点化。在这一点上,用典就尽量选择复合型的。由于语言自身的能动性,有时作者主观上并非有意用典,然而其意象却能贴合,这是无心之柳,往往能出彩。净化也可能走上岐途,就是流于粗疏浅薄。诗的语言毕竟非日常口语,在忠实于语言再现功能的前提下,把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集中运用,或是凝而成诗眼,或是敷而成篇章。
在下认为您的这首诗写得不错,但是还不是真正用典,因为您所写的就是诸葛亮,诗中所谈及的也是他的事迹。看来,您对用典还有不同理解。什么是用典?以下转贴一位回答比较好的网友回答供您参考。
“用典”和“代典”实诗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典”即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如: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诗文中使用典故就叫“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代典”的说法比较少见,大概是用古代故事中的相关词语来代替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即代替典故。古诗文中的“代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借代”修辞方法。
举个“用典”的例子:
我们决不允许小日本染指我们的领土。句中染指就是用典,是侵略的意思。染指的小故事如下:
染指典出《左传》: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左传·宣公四年》
后用以比喻插手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回答者:颐农苑 - 秀才 * 6-3 10:42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74757.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9:35
用典的地方有
昭烈帝
大风起兮云飞扬
阿斗
五丈原
出自刘邦写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阿斗是刘备之子,称诸葛为相父
五丈原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死的地方,死后被封为武侯,今有武侯祠
建议你看看三国演义,或许会有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9:36
是说后主刘禅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9:36
凭吊孔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