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明军用什么武器碾压了几千日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7 01: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5:25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
黎明时分,一声炮响,平壤之战开始了。小西行长站在西城的城墙上,准备迎接明军的进攻。但令他不解的是,在炮响之后,明军既没有冲上前去,也没有架起云梯,而是成对地架起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装置。
小西行长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在她耳边响起。后来,他看到从明军阵地上射出了几万支*,无数的石头和*从天而降,砸在西城的城墙上,砸在日军的尸体上。日军没有筑堤,所以当时死伤了很多人,小西行长也受了伤。
包扎伤口时,小西行长痛苦地说,“明军用的是‘大桶’。”小西行长口中的“大木桶”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炮”。
没错,这就是明军使用的武器。但确切的说,不能叫大炮,只能叫手炮或者火箭筒。它当时的真名是“法国机器”。
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大明的法国机器。
来源
公元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海道副使王弘在海上大败葡萄牙舰队。战后,他跳上对方废弃的战舰,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的火器。他琢磨了一下,发现这些火器威力极大,值得推广。于是,他交给*,建议复印。
明代把来自外国的人称为“法国人”,所以把外国火器统称为“法国人”,这就是法国人*支的由来。
模型
经过考证,在嘉靖二年,也就是1523年,明军在南京成功仿制了第一支法国*,并命名为“将军”。几经改进,制成大型弗氏机、小型弗氏机、即时弗氏机三种,用铜铁铸造。
法国的大机器,全长两米,重300公斤,前面有瞄准镜,后面有一扇轻门。它支撑在*架上,可以上下左右旋转。
法国的小机器,总长90厘米,*管上有一个钢圈,可以随身携带。到了地方,就可以把*管放在地上,瞄准了就打,相当于后来的火箭筒。在平壤之战中,这种型号的法国飞机被明军使用。
骑兵机,总长70厘米,骑兵快速移动时可以使用,威慑效果很强。
整体结构
外形:法式机,肚子大,嘴长。*身外面用木屑和铁箍包裹,防止爆裂。
内部结构:法式机,由*管、机腹、副*组成。为了实现快速连续发射,明军设计了女矛,其原理与后来的火箭炮相当。母矛是炮管,母矛是炮弹。开战前,先把铁砂、石头、*、火药填进矛里。到了地方,把矛插进母矛里,用拉线点着,再把已经做好的第二个、第三个矛填进去。这样就可以实现快速爆发。
富良机详细图,A为矛,B为铁砂,C为石,D为*。
法国机器的四大优势
第一,射速快。以《将军》为例,假设它装备了三道闸门,第一道闸门填的是母闸门,射击后取出,再填进第二道闸门和第三道闸门。根据实战演练,射三*不超过20秒。
第二,散热快。因为筒体是前后连接的,筒体比较薄,所以很容易散热。既提高了连发射击能力,又降低了火药的自然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确定子矛的容量。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所以不会因为装填过量而发生爆炸事故。
第四,子矛为铁铸,可承受部分火药压力,延长母矛寿命。另外,即使母矛受损,也不会影响到
法国的飞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航程不够远。因为它的子矛和母矛公差大,容易造成火药气体的泄漏。
不约
总的来说,法机的性能是先进的,与后来的红炮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清朝的军队对火器是视而不见的,*支比较重,以至于到了18世纪,清朝的军队里再也没有法国的机器了。面对这样的命运,我们只能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