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上班“摸鱼”的同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6 20:3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4:38
首先,你需要对情况作出评估,找出问题及其根源所在。
要着眼大局。问问自己:这个同事为什么会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他的精力、能力或资源是否不足以应对现在的工作?其他人是否认为这位同事表现不佳是个问题?这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新情况吗?
如果情况已经持续了很久,那么解决起来会比较难。行为模式很难改变。但如果不是长期如此——有可能这个人资历较浅,或者新加入公司,而且正在逐步上手——那么事情会容易一些。
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你搞清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要记住,“你无法改变你的同事。”你需要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自我反思
本着这一精神,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一番反思也是明智之举。要确保你没有沦为基本归因谬误的牺牲品。
当我们表现良好时,我们往往将之归功于我们积极独特的品质。而在事情搞砸时,则会归咎于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但对他人,我们的思考方式恰恰相反。
你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如何对待同事,以及他们看待你的方式。当你与某同事有摩擦时,往往是因为你发出了让他们感到威胁的信号。即使你不是故意为之,你的行为可能也在暗示“我更聪明、工作更快、精力更充沛,或是我的技能更符合组织发展的方向”。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必须找到办法解除威胁。
你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改善关系。你要让他明白,你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你可以这样说,‘我擅长这个领域,你擅长那个领域。我们的技能互补。我们在一起工作,可以向彼此学习。’”你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很简单直白:“一起合作,我们将能更高效完成工作。”
坦诚对话
如果你与这名同事关系还算融洽,那么尤兹建议你直接与对方谈谈他欠佳的表现。“问问同事,发生了什么事。”你可能会听到,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麻烦,或他们的母亲生病了,或是他们正在经历痛苦的离婚。尤兹说,在这种情况下,你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他们的表现会不同”,而你“需要挺过这个阶段”。
富有同情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4:38
员工上班“摸鱼”需理性看待
近日,国美内部发布的一份《关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处罚通报》被曝光,引发网络热议。文件显示,国美总部针对非工作流量信息进行统计排查后,发现部分员工在工作区域内占用公司公共网络资源从事与工作无关事宜,之后对11位员工进行了通报和相应处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俗话说“上有*下有对策”,管理是一门讲究平衡的艺术,员工“摸鱼”也好,企业处罚也罢,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尺度。事实上,不仅是国美,企业里或多或少存在员工“摸鱼”的现象。对于电脑手机不离身的上班族而言,设备和网络都是现成的,工作间隙看新消息、刷短视频、逛购物平台成为普遍现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曾经有科学家做过研究,一个成年人每天能集中精力工作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四小时,很难整天保持紧绷的工作状态,这就如同人们每天需要定时吃饭、喝水一样,当身体缺乏能量时,大脑就会发出求救信号,刺激人做出下意识的反应。有的企业通过“加班文化”给员工“打鸡血”迫使其延长工作时间。在工作压力超负荷的情况下,“摸鱼”也就成为了员工对抗高压的有效手段。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不仅有益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只要不影响工作进度,偶尔看看帖子、刷刷微博也无妨,这样的柔性管理,反而更能凝聚人心。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从长远来看,过度“摸鱼”并不利于企业和员工个人发展。一方面,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经济环境,员工只有恪尽职守,勇于攻坚克难,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才能不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吞没;过度摸鱼则浪费了宝贵时间,让青春白白耗去,留下的只能是令人焦虑的“中年危机”。另一方面,企业如果对过度“摸鱼”的员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那就是对认真负责的员工的不公平,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任其滋长蔓延,企业也注定走不远。我们不提倡企业实行“996”和“007”,但是过度摸鱼亦没有被纵容的理由。
企业管理是一门学问,张弛有度才能确保效益最大化。企业用监视和公开员工流量信息这种流于表面的管理手段督促员工,既给企业声誉和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又让被通报的员工在小范围内“社死”,让他们的心中只有畏惧和不满,没有心悦诚服与尊重。因此,企业要净化用工环境,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合理的奖优罚劣的管理机制,如主管监督、开会提醒、绩效评定等等,推行“结果导向”型企业文化,对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给予相应奖励,对于拖延、偷懒的员工予以相应惩戒,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激烈的竞争成为了当下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偷懒并不值得鼓励,但我们也应重视摸鱼背后的正当权益诉求,认真加以回应和疏导,让企业和员工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成为共同奋斗在幸福路上的追梦人,共同在奋斗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