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坝镇“双漩涡天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5 18: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7:04
这里有独一无二的天坑“双漩涡天坑”同属壮年期的天坑,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汉中与汉文化的起源,关系紧密,放河灯等传统习俗,就在这里延续了数千年。放河灯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常在农历的初一,十五等节日进行,到端午节时,当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放河灯活动,用以悼念屈原和对家人的祈福。这里因秦岭北立,巴山南卧的地理位置,还是许多本土宗教的孕育之所,作为早期道家重要流派的五千米道,因治病救济,只需“五斗米”而得名。传说,其创立地位于汉中东部80多千米的牛子山,根据道家记载,山中的午子观,正是这种教派的起源之地,这里独特的山川地貌,也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避世修得之所。
传说,双漩涡天坑的岩壁上有一处建筑遗址,而根据当地道家记载,那里很有可能是一个道观,山有壁之上,为何会有古建遗址呢?骆家坝镇,位于汉中的西乡县70多平方千米的碳酸盐区,有大小十几个天坑,呈串珠状分布,穿越20多千米无人区,才能到达双漩涡天坑,因独一无二的双漩涡天坑和岩壁𣏾道神秘的古道观,是西乡县境内最典型的天坑,另外,据当地村民说:“大小两个天坑相距不远,却在坑内还有两个天坑,一个深不见底,一个常见云雾升腾,可一旦有人在坑口大声讲话,雾坑的雾气便会立刻消失,升腾的云雾,神秘的古道观,独特的双旋结构,种种奇特的现象背后,蕴藏了哪些地理奥秘呢?呈串珠状分布的天坑群,是否能解开同一个区域,天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双漩涡天坑距离骆家坝镇25·8千米,考察队需先后借助皮卡车,农用三轮车,向目的地前行驶45千米,所有人下车,再徒步穿越21千米无人区,便可到达,由于往返途中,要花去近两天的时间,队伍需带上宿营装备和至少三天的食物供给。有别于禅家岩天坑的黑暗环境宿营这次不用住洞里。向导说:“这段21千米的无人区,在50年前,曾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这里多为崎山区的山路和茂密的树林,交通极其不方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两百余户村民陆续搬离,沿路仅见到三户人家,以养蜂为主,沿路的野草,以每年一米的速度生长,五十年后的今天,已找不到可穿梭密林的小道,看到了一只鼹鼠,体形接近普通家鼠,前肢就像两只铲子,善于掘土,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觅食,多栖息在山间盆地,及灌木丛林中,鼹鼠的嗅觉极为灵敏,可辨识立体家间方位内,不同食物的气味,这里常年无人踏足也滋养了更好的生存环境,黑熊,野猪,豹,狼,羚牛等大型野生动物,在这里偶有出没,上千种珍稀草药,在这里恣意生长,这里,我们见到了一棵神奇的树,一棵空了树芯的老梨树。
汉中的天气,总是这么变幻无常,没多久,就下起了暴雨,有个罗师傅说:“这里叫细辛村,因盛产细辛而得名,细辛是一种常用草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生长于高海拔林下,阴湿土中,细辛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咀嚼有麻木的烧灼感,因根细味辛,故名细辛。雾坝中突然消失的云雾,峭壁之上的古道观,天坑独特的双旋结构,这些奇特的现象,是考察队此行要解开的疑问,而呈串珠状分布的天坑群,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考察队绳降三十米左右,在半山峭壁上发现了一个溶洞,里面有一只线虫,生活在黑暗中和洞穴中,它不需要色素来保护自己,所以整个身体呈透明的,它现在缓慢地沿着蜘蛛丝在爬动,有一半绿,有一半透明,其实都是透明的,内脏看起来呈绿色,肯定是这些线虫经常啃食岩壁上的一种绿色藻类所导致的颜色。外面有一株大黄,野生的,用根入药,促进肠胃分泌,所以在中药里头用的非常广泛,人对大黄的感觉不太好,俗话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往往大黄救人命的时候更多。
距离溶洞不远处,有人工堆砌的石墙和洞穴,向导告诉他们:“古代巴人曾生活在这儿,这里很有可能是古代巴人为躲避战乱,而开凿的岩洞,里面能看见白色的钟乳石,但是洞口上面是塌陷了,是人工挖的,结果挖着挖着上面就塌陷了,看能不能居住。三天前,考察队在骆家坝镇不远处,见到一个大型墓葬群,是一个悬棺的墓葬群。
古代巴人在这个悬崖绝壁上开凿这么多一些凿孔,目的是为了放置棺木,保存尸体,凿至他凿进去以后,横的木头,是靠下边直立的木头支撑起来,棺木就放在木架上,凿的很深的岩洞,也是放置的棺木,应该属于有钱人家,他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凿那么很深的岩洞存放棺木。汉中地区在古代巴文化区域,而西乡县骆家坝属于巴文化中部西域,这个地方的神仙崖悬棺,体现了古代巴文化他们渴望死后,人能够重生,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把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这样一种(悬棺)葬文化。
经过一个小时的绳降,考察队终于到达,双漩涡天坑中的雾坑,双漩涡天坑由天生松相连,大小两个天坑组成一个北,一个南,口径最长轴分别是150米和110米,坑内均发育有垂直竖井,口径为30毫米和25毫米,天坑深度为210米和207米,坑底海拔均为1657米。坑内流经有地下暗河,专家说:“双漩涡天坑仍处于发育中,在天坑的生命演化中和禅家岩地洞河天坑一样,它属于壮年期,考察队始终未找到去往古道观的路线,他们用卫星电话试图联系唯一去过的细辛村支书,却一直没有搜索到信号,向导说:“据村支书在里面见到雕像和香炉,不难推断,一定有人在此修行过,那么汉中天坑群为何沿东西向,呈串珠状分布呢,专家说:“构造带是形成串珠状分布的原因,晚二叠世,这里仍为深水盆地,至晚三叠世海侯结束。
区域发育有深度的海洋沉积层,在印支运动中,板块不断挤压,造成褶皱,断曾广泛发育,随着地质上升,地下水不断下切,最终沿着汉中南部秦岭造山带于扬子地块,结合部位的构造结合带,形成了沿东西向呈串珠状分布的汉中天坑群。
下期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