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6 10: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1:15
不要让你的名声超过你的智慧本身,也不要让你在为人处事时,对一个人的恩惠超过应尽的情分。
很多人喜欢扬名立万,光耀门楣的人生,因为能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但是真正的人生智者,从来不会刻意追求名声,更不会将自己放在聚光灯下。
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智慧时,不要让事情走到一个过分*的地步,否则自己就会陷入被动之中。
就好像有这样一句很通俗的话:对一个人好,不要好到过分,否则就会有“升米恩,斗米仇”的尴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要保留一份永远不会断绝的恩惠,才可以维系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也要留有余地,而不是竭尽智慧,才可以提防无法预测的突然变故。
凡事留有余地,是给自己留退路的前提。
历史 上有许多人名气很大但是才能不符,最后导致了杀身之祸。
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以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是如此,我们对于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非常熟悉,但是很少听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偷袭蜀军,蜀汉刘禅就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将,统领七万大军抗敌,很多人以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对他寄予了厚望,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因为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独子,但是诸葛亮47岁才生这个儿子,后来几年诸葛亮一直在忙于战争,无心过问诸葛瞻的学业。
到了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也只有八岁,所以他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聪明智慧,却没有诸葛亮的谋略经验,也来不及继承父亲的文韬武略。
后来他的母亲也撒手人寰,所以他在教育上有很大的疏忽。
而后主刘禅因为尊敬诸葛亮,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就把公主许配给他,让他成为驸马,并且使他一路升迁,这一系列行为都让诸葛瞻产生了恍惚,误认为自己具备父亲一样的才华。
而且,对于外人来说,他们都明确表明了对于诸葛瞻寄予的厚望,但遗憾的事,诸葛瞻在率领七万人马与邓艾三万魏军大战三次之后,彻底失败,也以身殉国。
所以,不要让自己表现的名声比实际上更优秀,一则你的优秀会让别人产生嫉妒之心,嫉妒心是仇恨的前提。
二来,表现的过于优秀,会让别人对你产生过高的期望,当期望过高而带来失望时,就会造成祸患和问题。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不可长久地保持刃的锋利,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骄纵是给自己带来祸害的根源。
人心之中都有趋善避恶的心思,所以才会过度的追求*,然而我们需要克服本性的缺失,理智面对得失才是智者,比如古代的孙叔敖。
孙叔敖原来是一个隐士,后来被人推荐给了楚庄王,三个月之后就做了宰相。
有一天,一个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就对他说:“高贵之人有三怨,你知道吗?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遭来怨恨。”
孙叔敖就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方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老人笑着满意的点点头,然后转身离开。
后来孙叔敖在为官处事上真正做到了谦虚恭敬,从不耀武扬威,三次担任宰相,三次离开宰相职位,都没有露出忧愁之色,一切坦然待之,所以即便身逢乱世,也能避开灾祸。
而且临死之时,给自己的儿子留下最后一个计策,让自己的儿子只接受楚王赏赐的名叫“寝丘”的地方,而子孙几代人都因为那块地而受益。
所以让一切保持适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要让自己处在盈满的位置,便是保全自己的最佳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