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琴吊丧一问表现了什么主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0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28
主题:
表现了张季鹰和顾彦先友谊深厚,知己去世,因恸忘情。
解析:
文中表现张季鹰的悲痛之情原句是:“不胜其恸”,“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意思是: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言外之意是:顾彦先再也不能能欣赏这些曲子吗。表现了张季鹰悲痛之极以及和顾彦先友谊深厚,知己去世,因恸忘情。
参考资料: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翻译
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就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 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 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5:29
<鼓琴吊丧>选自《世说新语》
原文;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译文;
顾彦先在世时爱鼓琴,当他死后,家人常常将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去悼念他,悲恸难以自制,便径直登上灵床弹琴,奏了几个曲子。弹完之后,*着琴说:“顾彦先,你还能欣赏这琴声吗?”说着又放声痛哭,也没有握孝子的手便走出去了。
鼓琴吊丧一问表现了什么主题
主题:表现了张季鹰和顾彦先友谊深厚,知己去世,因恸忘情。解析:文中表现张季鹰的悲痛之情原句是:“不胜其恸”,“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顾彦先颇复赏此不”意思是: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言外之意是:顾彦先再也不能能欣赏这些曲子吗。表现了张季鹰悲痛之极以及和顾彦先...
鼓琴吊丧中,你如何理解张翰 遂径上床 不执孝子手而出 等行为
在“鼓琴吊丧”中,张翰的“遂径上床”、“不执孝子手而出”等行为,从现代视角来看,可能被理解为不尊重逝者,不理解或忽视传统礼节和道德规范。然而,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这些行为可能有其特殊的含义和解释。例如,“遂径上床”可以理解为张翰以最诚挚的态度对待逝者,把逝者视为还活着的人,...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文言文主题是什么
译文;顾彦先在世时爱鼓琴,当他死后,家人常常将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去悼念他,悲恸难以自制,便径直登上灵床弹琴,奏了几个曲子。弹完之后,抚摸着琴说:“顾彦先,你还能欣赏这琴声吗?”说着又放声痛哭,也没有握孝子的手便走出去了。
鼓琴吊丧文言文翻译
鼓琴吊丧文言文翻译为:顾彦先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就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原文:顾彦先...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文言文主题是什么
”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译文;顾彦先在世时爱鼓琴,当他死后,家人常常将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去悼念他,悲恸难以自制,便径直登上灵床弹琴,奏了几个曲子。弹完之后,抚摸着琴说:“顾彦先,你还能欣赏这琴声吗?”说着又放声痛哭,也没有握孝子的手便走出去了。
鼓琴吊丧的注释 翻译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翻译 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就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
象征友谊 意象
伯牙取出琴来弹奏,开始时,弹的是山风阵阵,大雨淋淋;然后表现风声更紧,暴雨如注;最后弹出山崩石裂,惊天动地……每奏一曲,钟子期便用准确的语言将乐曲的意境描绘出来。伯牙感叹:钟子期真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拉断了琴弦,摔碎了琴,终生不再鼓琴。(《列子·汤问》)后用形容琴曲高妙,或朋友...
成语故事里的音乐典故
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滥竽充数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
鼓琴吊丧翻译
你们这些人……一大篇就给这点……反正我也闲着,心情好……喜爱,喜好 悲痛 直接 完毕,完成 我不确定……b?因此又大哭不止,于是没有牵着孝子的手就离开了。情之所至,不拘于礼。
《聊斋志异之宫梦弼》原文及译文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