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2:13
1:众所周知,*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枢纽,它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肩负稳定货币和管理金融等重要职责。*银行是由商业银行脱胎换骨来的,经历了由私人机构向公共机构的转变。作为公共机构,它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处理*银行与*之间的关系,是*银行诞生后一直存在的问题。早期*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充当*的银行,为财政提供融资服务,但又担心*会滥用权力,毫无节制地利用*银行为财政提供廉价资金,以至引起通货膨胀,故提出*银行应独立于*。所以,本文研究的*银行独立性,实指*银行与*的关系。这个问题在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银行诞生之初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争取*支持以独享货币发行权;2.经办*财政收支,建立资金往来关系;3.办理*借款和公债筹集业务;4.为*解决货币经济危机;5.银行总裁由*任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些国家认为*银行是私人企业,他们虽然承认*银行与社会福利关系甚大,*银行应对社会负责,但认为*银行不应受*控制并保持最高程度的自由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白芝诺(W?Bagehot)在其1873 年出版的名着《伦巴特街》(LombardStreet)中,对英格兰银行应受财政*监督的主张大加反对,认为英格兰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若受到政党的干预,则将导致严重恶果;他认为,各政党即便在其他各种*上意见对立,但对于*银行应具有独立性一事,应可获得一致的意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时财政需要,*银行的私人事业性质和自由原则受到严重侵权。各交战国除英国以发行国库券筹措军费外,无不利用*银行增发纸币以供军费开支。供给国防被认为是国家的最高需要,*银行无奈为时势所屈,其自由原则和独立性因战争而遭到破坏。战后由于多数交战国经济困难,继续利用*银行增发纸币作为筹资的捷径,*因战争而获取的权力得以维持。然而,*银行*增发的纸币,引发了一战后大多数国家普遍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加剧了经济和金融的困难。例如:1921年与1913年相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银行发行的纸币流通量分别上升了3.5倍、5.6倍、38倍和7.6倍。〔3〕*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这次重提*银行独立性,其要求的强烈程度为历史之最。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曾作出如下决议:"*银行必须不受*的压力,而应依循审慎的金融路线而行动。"1922年热那亚国际金融会议,对上述宗旨予以同样的强调。将本世纪20年代对*银行独立性的强烈要求加以综合说明者,乃1931年的《麦克米伦报告》,该报告指出:"健全的货币*之主要目的,须由具有不受挑衅的独立立场者,不断地利用知识、判断及权威,自由运用其巨大的资源与各种技术始能达成。其管理当局应为英格兰银行,因为英格兰银行具有实现此一目的之各种优良工具,并独立于*影响之外,专为公益而努力,对其发展相随而生的变化并不怀疑;并对担负新的责任而无踌躇,虽置身于追求利润的奋斗中,但却超然于私人利益之外。"〔4 〕麦克米伦报告是由英国金融和工业皇家委员会提出的,该委员会*乃英国着名律师麦克米伦勋爵,故以其姓名冠之。该报告当时为货币银行方面的权威性文献,在英国和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当时英国、德国、美国的*银行首脑均赞成*银行的独立。在国际联盟的支持下,为稳定战后金融和复兴经济,没有成立*银行的一些欧洲国家,纷纷成立独立的*银行,一些国家的*银行法还规定了*银行独立于*的条文,如奥地利、匈牙利、德意志、保加利亚、希腊、爱沙尼亚等国便是如此。 本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大恐慌,面对经济大萧条和大规模失业,*银行束手无策,导致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大减;另一方面,财政*的各种调整经济循环措施,却发挥了相当的效果。*银行因此渐失独立性,成为财政的附属。1931年9月21日, 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格兰银行听命于*任由英镑贬值,独立性丧失殆尽。法国*银行总裁因拒绝贴现国库券而*辞职。德国重新制订国家银行法,使*银行成为推行**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普遍对经济实行国家干预,货币*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因此,*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应受*的控制和监督。为此,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对*银行实行了国有化,不允许私人利益在*银行中占任何特殊地位,这样便加强了对*银行的控制。然而,*银行保持独立性的呼声并没有因此灭绝。1957年,本着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严重通货膨胀的深刻反省,西德颁布了新的*银行法,创立了世界上独立性最大的*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 经过战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1953年-1972年)以后,资本主义进入经济滞胀阶段,经济增长缓慢与严重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人们这时又开始重新思考*银行与*的关系,加强*银行独立性的呼声又起。 综上所述,*银行拥有独立性作为传统理念曾在其诞生初期得以确立,而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银行独立性便受到了怀疑及某种程度的否定。带有普遍性的一个现象是,一旦发生战争或严重经济金融危机,国家安危受到威胁时,*便会出面干预经济,控制金融,*银行便无独立性可言。故*银行独立性一般维持在经济平稳之时,支持*银行的力量在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得到增强。 (一)赞成派的理由 *银行诞生以来,赞成与反对*银行独立性的两派争议便没有停止过。赞成派的主要理由是 1.*银行听命于*会使货币*带有通货膨胀的偏向。在赞成派看来,民主社会的*家是目光短浅的,他们总是为下次选举获胜的需要所左右,他们不再能重视诸如稳定物价这样的长期目标,相反,他们对寻求诸如高失业和高利率之类的问题的短期解决方案有兴趣。赞成派相信,一个*上被隔离的*银行,将更可能关注长期目标,从而成为健全的货币和稳定的价格水平的保卫者。赞成派还提出了所谓*产业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每当选举即将来临时*便实行扩张性*以降低失业率和利率,一俟选举过后,上述*的不良后果(即高通货膨胀和高利率)便会出现,需要采取不得人心的紧缩性*,但由于距下次选举尚远,*家便希望选民在下次选举之前忘却。大量证据表明美国便存在此类*产业周期。 2.把*银行置于*的控制下,使之更多地受财政部的影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样做为财政部利用*银行筹资或直接从*银行融资以弥补财政赤字提供了便利。*银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债券,会使货币供应增大,导致通货膨胀发生。而独立的*银行则能较好地抵制来自财政部的压力。 3.货币*太重要,因而不能把它交给一群*家去控制,这些人一再表现出缺乏对重大经济问题做出坚定决策而需要的专业知识。事实上,有些*家可能宁愿有一个独立的*银行作为一个公共的"代过者"来分担自己肩上的某些压力。一些*家可能为了当选而支持通货膨胀的货币*,却在私下里反对这种*。一个独立的*银行能够推行*上不得人心然而符合公共利益的*。 与上述论点相反,反对派提出下列理由反对*银行拥有独立性 1.把影响社会经济中几乎每个人的货币*交给一个不对任何人负责的少数精英集团控制是不民主的。假如*银行工作业绩不佳,对其成员并没有象对*家那样的可以撤换的规定。货币*确实要注重长期目标,但**也就长期*(如外交*和国防*)进行决策。 2.公众认为应对本国经济福利负责的是*,故*应控制在决定经济健康运行方面很可能是最重要的机构--*银行。此外,为了协调经济决策,促进经济稳定,货币*必须与财政*相互配合。只有把货币*交给同时控制财政*的*掌握,才能防止这两种*为相互矛盾的目标而行事。 3.独立的*银行并非总是成功的运用其自由。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独立性较大的*银行,它在60年代和70年代实行过一种过度扩张性的货币*,这种*助长了这一时间迅速的通货膨胀。 对于*银行应否拥有独立性,历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