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峯有几多人上过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4 03: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08:17
更新1:请列
更新2:请列名咩国家既人!!!
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
有两名队员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埃德蒙希拉里(纽西兰人)和丹增诺尔盖。 1956年,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 1963年,美国珠峰登山队(队长诺曼迪伦弗斯)采取从尼泊尔境内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顶的路线取得成功。美国队先后相隔二十一天进行了两次突击,第一次5月1日有两人登上顶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两次共上去六人,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个登山队。 1965年,印度登山队(队长是印海军少校穆郭利)于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后共四个梯组从南坡尼泊尔境内登上珠峰顶峰,四次共上去9人。 1970年5月11日、12日,日本先后分两个梯组共四人从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登顶队员是松浦辉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尔籍的搬运工人乔塔里。 1973年春5月5日和5月7日两次,每次一个结组(4人), 义大利一共8人登上了珠峰顶峰。 1973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队(队长水野祥太郎)从当年8月间进入珠峰,采用备用方案,沿东南山脊经南坳的传统路线登顶。两名队员,石黑久和加藤保男,于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顶峰。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顶成功。 1975年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同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队员登顶,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一支由15名日本妇女组成的日本女子珠峰登山队(队长久野英子),副队长田部井淳子(36岁)于1975年5月16日中午当地时间12时30分同尼泊尔向导安则林(27岁)一起,沿南坡传统路线登上了珠峰顶峰。 1975年,中国珠峰登山队(**王富洲,队长史占春),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30分,女队员潘多和8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 1975年9月24日尼泊尔时间下午6时,英国登山队的两名队员黑斯顿(32岁)、斯科特(33岁),从珠穆朗玛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1975年春、秋两季,三支登山队员从三条不同的路线攀登珠峰成功,这是珠峰攀登史上过去所没有的。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义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79年:南斯拉夫登山队从西坡登上珠峰。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峰成功。登山队12人全部成功登顶。 1990年,中国、苏联和美国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义会聚珠峰,中国的7名藏族队员在这次登山中先后站到了顶峰上。 1993年5月5日:中国海峡两岸联合攀登珠峰活动中,王勇峰、普布、其米、开村、加措登顶,中国台湾省同胞吴锦雄首次从北坡北侧登顶。 1996年和1997年,中国先后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开展联合攀登活动,4名藏族队员登顶,其中次洛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大齐米、开村成为两次登过珠峰的人。 1998年:5月19日,中国和斯洛伐克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5月24日,中国和斯洛伐克登山队各有一队再度登顶。同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顶的残疾人。 1999年:5月27日,中国 *** 登山队一行10人全员登上珠峰。桂桑成为世界上首位两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2000年,中国阎庚华于5月21日登顶。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16岁的尼泊尔人坦巴特什里成为世界上攀登珠峰最年轻的登山者。美国盲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峰的盲人。 2002年:65岁零5个月的日本男子登山者石川富康成为世界上年纪最长者。同年,63岁的渡边玉枝成为登顶年纪最长的女性。2002年5月16日:当天共有62人登顶成功。 2003年5月,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中韩联合登山队、日本、美国等登山队从北坡攀登珠峰取得成功。 2008年5月8日,人类第一次在海拔8844.4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巅燃起了奥运圣火。 2008年5月25日凌晨,76岁尼泊尔老人明谢尔钱成功登峰成为世界上登顶珠峰最年长者。
参考: big5.xinhua/gate/big5/news.xinhua/ziliao/2003-05/22/content_88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