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劣汰(黄佳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4 03: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04:52
优胜劣汰
高二13班 黄佳琪 41号
以“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的传奇故事闻名的蔺相如,在余党绪老师看来是“原本是个汲汲于功名、为自我实现而奔走的战国士子”。我较为认同这种说法。
这不算是标新立异的看法,而是置身于君臣关系、国家利益之外的另一个角度。蔺相如的各种行为都有几方切入点。首先从广为人说津津乐道的有勇有谋来看,他在赵惠文王纠结于与秦之利益时,自告奋勇作为使臣去化解两国的矛盾冲突,体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在战国士人中像蔺相如这样的不为少数,因为这是立功有名的标配士人。其次是顾全大局,蔺相如恭敬沉着地处理着将相之间的关系,以仁爱之心致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国家福。光彩点致此。
何谈“汲汲于功名,为自我实现而奔走”?我想这并不是一个污点,相反这是大多数春秋战国学派之人、士人、君子所共有的特点。我们常听到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套用奔走各国——投奔君王——出谋划策——闻名于世的空壳,而这恰恰体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古人只有读书当官才有出路,动动嘴皮子获君王赏识比默默做事遭人诬陷更为成功,因此饱腹经纶的士人们会通过毛遂自荐或者他人提拔去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通常以出使结果定其优劣以及未来去向。通常这个时候的士人都会表现出肝胆相照,许身祖国的豪情壮志,然而这样的爱国热情只会持续到君王开始对他不信任开始,从此他又会逃离该国,寻找下个肯重用自己的国家。因而士人所表现出的有勇有谋、爱国情怀往往建立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下。其爱国意图和我们当今所说纯粹的为自己国家着想不太一样,而是与个人利益挂钩的鱼饵,只要有任何国家的做法满足自身利益,都可以成为他爱国的筹码,大鱼也会一条一条地上钩。与其说贤明的士人辅佐君王成就大业,不如说是国家利益满足了士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意图。
在众多战国士人的光鲜故事背后,或许有更深的蕴含等待着世人去探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通往成功的想法和原因也有很多。相信在人的本质里,自己的利益永远为中心,因此我们不应以上帝的视角去否决实现自身价值这类想法。例如豫让在本家未受到重用,遇到了智伯,他选择尽善尽终,与智伯生死与共。当然,我们也应该相信人性是会因环境而改变的,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倘若“优胜”了,对国家的一份炙热的爱油然而生也是完全不例外的。例如屈原,在楚国破山河之际,他不会另找他路而是选择同国共死亡。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优胜劣汰”的观点。放眼历史长河,这不仅在更新换代迅猛的现在生活得到了印证,同样适用于战国人才济济的时代。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以养“士”著称,可其士能始终如一忠诚的寥寥无几;廉颇、冯谖、蔺相如、豫让等士一生奔波,等待着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无论是君子还是士臣,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