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35
菠萝蜜是一种*带水果~生长在低帏地区,我在南宁,这里很多街道旁边都有树,现在这个时候,或者前一段时间树上就挂了很多果果了。个大,又重,一般都有几十斤重。表皮有很多小钉,很象榴莲~不过钉没那么大,颜色也没那么黄,有点暗。很香,但是皮和中间的核有很多粘粘的浆,白色的,沾到了就很难洗掉了。基本开一个就要费掉一把刀,洗很久才基本洗干净。切开皮后就有很多瓣果肉了,*的,每片果肉里面都有一个类似核的东西,白色,可以煮来吃,像板栗一样。果肉是甜的,分湿包和干包,湿包粘粘的,干包比较脆,个人比较喜欢干包,买的时候应该问清楚。都可以生吃,冰过更好吃。 形态 常绿乔木,树高15至20米,有乳汁。叶厚革质,长7-15厘米,全缘,大而硬,绿色有光泽。叶柄长1-2.5厘米。花极多数,单性,雌雄异株,分别生在不同的花序上。雄花序顶生或腋生,生在小枝的末端,棒状,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花被片2,雄蕊1。密密地生着许多很小的花朵(花仅1毫米左右)。雌花序生在树干上或粗枝上,椭圆形,花被管状。也密生着很多雌花。菠萝蜜的花生长在树干或粗枝上,这叫“茎花植物”。茎花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在多雨的热带地区才有茎花植物生长。菠萝蜜的果实是聚花果,也叫多花果。这种果是由很多花结成的果聚集在一起而成的。因此,它的果实也很大(成熟时长25-60厘米,一般5、6公斤,重者可达20公斤)。外形有六角形瘤状突起。2-3月开花,9-10月成熟。 用途 绿色未成熟的果实可作蔬菜食用。成熟时,皮黄绿或黄褐色,外皮有六角B形瘤突起,坚硬有软刺;可鲜食其果肉。果肉金黄,肉质或浆质,味甜酸而不浓,香气飘溢、鲜食爽滑、香甜如蜜,故名菠萝蜜。素有“水果皇后”之美誉。果实长椭圆形,单果重10~30千克,大的达50千克;含种子100~500粒,长卵形,可食率43%,可食部分每100克含碳水化合物24.9克,以及钙、磷、铁等。炒熟食用,味美如栗,有止渴、通乳、补中益气功效。分多浆果(即湿苞)和干浆果(干苞)两大类。多浆果皮坚硬,肉瓤肥厚,多汁、味甜,香气特殊而浓;干浆果汁少、柔软甜滑,鲜食味甘美,香气中等。供鲜食,也可制罐头、晒干和盐渍。食用前先剥去外层硬壳,显现种子周围果肉,呈淡*时,再用盐水浸渍后食用。木材坚硬,制家具,也可作*染料;树液和叶药用,消肿解毒。 鉴定与保存 质量要求:外壳完整新鲜,不破皮,单果大,肉厚香味浓。鉴定质量方法:习惯有擦皮听声。擦皮时果壳瘤状突起物硬脆易断,无乳汁,声音混浊,为已熟果。 保存方法:萝筐包装,内衬蕉叶或竹叶、碎纸。存放阴凉通风处,在温度11~13摄氏度、湿度85~95%条件下,可保存月余。 食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菠萝蜜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B族维生素(B1、B2、B6)、维生素C、矿物质、脂肪油等。其主要治疗的物质是从菠萝蜜汁液和果皮中能够提取一种叫做菠萝蜜蛋白质的物质。 菠萝蜜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油、矿物质和维生素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有一定作用。 菠萝蜜蛋白质是一种水解毒,经临床应用证实,此质具有抗水肿、消炎等作用。服用菠萝蜜后能加强体内纤维蛋白的水解作用,可将阻塞于组织与血管内的纤维蛋白及血凝块溶解,从而改善局部血液、体液循环,使炎症和水肿吸收、消退,对脑血栓及其它血栓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菠萝蜜中提取的菠萝蛋白质与抗菌素及其他药物并用,能促进药物对病变组织的渗透和扩散,适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水肿等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肺炎、咽喉炎、视网膜炎、乳腺炎、产后乳房充血、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关节炎、关节周围炎、蜂窝组织炎、小腿溃疡等疾病均有疗效。此外,用菠萝蜜树汁直接外涂局部,可治疗淋巴管炎、痔疮等疾病。果肉厚,呈金*,质细嫩而脆,胜似鲜美的荔枝,味甜而香,品质上等;每年7—8月大批菠萝蜜上市。菠萝蜜吃法:一是做水果吃,二是用果肉放进鸡蛋面粉中搅拌后用油煎吃,则为上等佳品,三是将果仁煮熟吃,味似菱角,菠萝蜜干果的主要成份为菠萝蜜和植物油。在将新果制成干品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并以特殊方法完全保留果实的原有成份,酥脆爽口,具有菠萝蜜特有的天然香味,实在是不可不尝哦!在将新果制成干品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并以特殊方法完全保留果实的原有成份,酥脆爽口,具有菠萝蜜特有的天然香味可充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1:35
菠萝蜜 (英文名:jackfruit, 学名: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又名木菠萝、树菠萝,隋唐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称为“频那挲”(梵文Panasa 对音),宋代改称菠萝蜜,沿用至今。属桑科桂木属常绿乔木。原产于热带亚洲的印度,在热带潮湿地区广泛栽培。现在盛产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国和巴西等地。我国岭南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东南部及福建、重庆南部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