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得有人会擦亮星星的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6 02:09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有感
面前是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并不厚的书,我却读了几个晚上。掩卷沉思,内心涌起的感受是“震撼”,而非“感动”可以代替。不是手捧清茶坐在阳光下,信手翻阅;不是轻呷爱尔兰咖啡,舌尖咀嚼的字句。沉重的思绪,在静静的身体里流淌:从血液里迸发出来的文字,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我看到的是,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李镇西的文字,没有玄虚,没有弄巧,没有高调,没有痕迹……我也不是第一次读他的书了。朴素中隐着美妙,流畅中带着惆怅,峻急中透着忧思,舒展中充满智慧。我觉得,因为有了两个多月的带班体验,我读到的不再是死寂的文字,而是与李镇西,深深的共鸣。
因为书中珠玑是几十年在实践枝头绽放的花,在教育生活中结出的硕大的果,所以我未必有资格说些什么。但在爱心渐渐成为教育者的稀缺元素的今日,拥有在教育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爱,并且有着极高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自觉自省的意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人师,为班主任,真正做到书里写的实非容易。
带着自己的心去走近李镇西。书中,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人的感慨或者是伍建的那份爱传递来的感动,什么是书中最感动我的?应该还是万同的那些事。作为一个教师,刻意制造“感人”的场面,并不难,煽情高手的教育者,可以用自己的话让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如李镇西一样几十年如对待万同这样地去对待一个学生,真的很难。我看到的是一份长达五十页的后进生转化教育手记。
带着自己的思考去体会李镇西。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会叩问自己,如果是我,会有多少耐心去对待这样一个几乎被所有人否定的学生,对待一次又一次难以预料的反复呢?通过万同,我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的“难于上青天”,我看到李镇西为人师者的博大的爱心和包容。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朝哪个方向,都纠结着教师的心,而其点滴的反复,都是对教师耐心的巨大考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班级里的他。那双眼睛,迷惘而又无辜,行为让人摒弃厌恶的孩子。面对他的反复,我会不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原谅自己缺乏耐心的教育态度,会不会用“朽木不可雕”来平衡自己为人师的道德感与责任感呢?
带着自己的体验去仰视李镇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镇西作为班主任,作为教育者,把自己的爱平均地洒向每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洒向了每一颗渴求真理的心灵。如万同,李镇西一样没有遗弃,没有放手。在教育日益追求高效率,高产出的今日,在活泼可爱品学优良的孩子越来越成为教师手中,眼里的“珍宝”的现在,对特殊生,后进生,学困生的关注,甚至是需要十倍百倍的关注,李镇西给每一个教育者树起了一面旗帜,我看到教育的平等,教育的公正,教育的民主,教育的开放。
《爱心与教育》,书名只有简单的五个字,一个并列短语,一根细细的扁担,却挑起了两边沉沉的分量。就象刘铁芳老师说的:“我们不敢宣称,教育的真理就在我们手中,我们无法拥有,据有,占有它,但我们可以永远追寻它,思虑它,向往它”。
我想起了一首小诗: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他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秀。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我相信,星星会亮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