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诡异预言,为什么会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1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4:28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元朝末年的时候,红巾军起义时的一句话。
这年,黄河白茅堤发了洪水,朝廷派了些当官的前去做防洪救灾工作。那些个当官的到了当地以后,召集了一批民工就开始干活,可是民工们却常常饿着肚子,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原来是这些无耻的官府人员把大家的粮饷克扣了,揣进自己的腰包,这让干活的民工们忍无可忍,骂声一片。韩山童打算抓住这个好时机把元朝给灭了,于是,他偷偷地跟周围的民工说了一句神神叨叨的话:“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都没念过书,也不知道这话是干什么的,就傻里傻气地继续干活。突然有一天,一群民工呼哧呼哧地从河底挖出来一座石人,而且还是一只眼睛的,这群民工一下子就想起了韩山童那句神神叨叨的话。
这以后,大家就更加相信元朝快呜呼了,韩山童耍的这个小伎俩让起义的热情再一次高涨。后来韩山童跟朋友刘福通一起,谎称自己都是大宋的皇家后代,前来带领老百姓反元复宋。百姓们这一听都乐了,终于盼到个人来解救他们了,于是纷纷举起了起义的大旗。然而后来因为有人不小心把消息给泄露了出去,韩山童就被官府抓住了,结局无疑是一个死。之后刘福通继续带着一批人马反抗,因为他们的头顶上全都裹着块儿红布,也因此称作红巾军。在对统治阶级的痛恨之下,这批人马的数量很快就攀升到了十万以上。起义军的声势浩大把皇帝的腿都吓软了,他赶紧派军前去*,可是都被红巾军打得一个屁滚尿流,灰头土脸地就回去给皇帝磕头了。
刘福通的红巾军越来越壮大,接连地攻下了几个城,四面八方的地主财神听说刘福通是个厉害人物,也就纷纷地跟他示好。这时候除了刘福通的队伍以后还有一些起义军也在反抗者元朝的统治,其中张士诚的队伍就是很有名的一支。那时候张士诚在高邮打仗,皇帝就派人马朝着高邮杀了过去。可正当仗打得火热的时候,朝廷内部却出现了混乱,带兵打仗的宰相被撤了职,元军设了头头自然散了去,还打个什么仗啊。
刘福通趁着这个机会就把已经渍散的元军又杀了一通,后来他的儿子韩林儿就在亳州当上了小皇帝。之后老刘家父子还在不停地南征北战,打得不亦乐乎。元朝皇帝这时候着了慌,急忙点了兵将就去抗战,还用好处把张士诚的队伍给招视了过来。1363年在元军跟张士诚部队的联手打压之下,刘家父子率领的红巾军最终失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4:28
元末的时候,有一句民谚:“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中间的独眼石人不过是用来欺骗百姓的,但把它理在黄河边就有了些意思。从来没有一条河能像黄河那样深刻、深远地影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而元末民谚利用的正是中国人共有的这一心理。
石人没意思,但埋有黄河边就很有意思
蒙古军队
元末的时候,有一句民谚:“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话是个什么意思呢?说真的,似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韩山童是元末民变军(红巾军)头目,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朝廷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韩山童等人认为时机已到,就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石头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事先埋好,第二天被人挖了出来,就四处传播,为自己造势。
这和历史上的大泽乡起义,陈胜为在众人中树立威望,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又在夜里点燃起篝火,让人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大楚兴,陈胜王”是一个道理。
中国的农民军就爱玩这一套东东,这明明假得不能再假的事情,有些人总是爱信的。但是,韩山童为什么要弄这么个东西呢?今天的学者们推算,这与他成长的家庭有关,他和他的家庭以白莲教组织群众。
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法门,得名于五世纪初东晋庐山慧远之白莲社。南宋初昆山(今属江苏)人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即白莲教。该教崇奉阿弥陀佛,相信只要口念阿弥陀佛,死后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正统的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僧侣,如志磐在《佛祖统纪》中把明教、白莲教和白云宗称为“事魔邪党”,宗鉴在《释门正统》中说“此三教皆假名佛教,以诳愚俗”。
韩山童等借独眼石人来鼓动造反,就和白莲教有关。据说,在白莲教这个独眼石人可以把人带到一个极乐世界,有点像人睁开第三只眼的意思,如传说中的二郎神。若是开了天眼,就可以穿透凡尘俗世的黑暗和迷雾,看到至高无上的光明。另有一种说法,独眼石人是明教的图腾,源自波斯,而波斯明教又源自“光明会”。
反正,这个事儿大约就是这么个样子,石人本来没什么意思,但埋有黄河边就很有意思了。
黄河
元末黄河多处泛滥,百姓造反是一种必然
元顺帝
元朝人统治中原不足百年,游牧民族出身的统治者一方面不尊重汉文化,另一方面确实不知道如何治理这一区域。在当时尽管强征,但还多少知道治河的,还出了一个贾鲁。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但是,真正元末时,这事儿就没人管了,任黄河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称,黄河泛滥使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而这直接导致了明朝的大移民,也就是我们今天人人都知道的大槐树移民。数百万人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由洪洞县大槐树出发迁往全国各地,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这样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与其说这是明朝的移民*,还不如说黄河“惹”的祸。而翻开中国的历史,千百年来,人们与黄河的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治理不好黄河百姓造反是一种必然。从古到今,黄河都是中国人的母亲河,中国人心中的这条大河即使多灾多难,却亘古不变,与中国文化与百姓的生息相关。从来没有一条河能像黄河那样深刻、深远地影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而“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利用的正是中国人共有的这一心理。说它“以诳愚俗”可能有些对不住大众智慧的意思,而当时黄河泛滥确是真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4:29
短行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蟆跋筒拧保?嵝阉?侨松?拖蟆俺?丁蹦茄?子谙?В?暝铝魇乓丫?芏啵?Ω酶辖裟枚ㄖ饕猓?轿艺饫锢词┱贡Ц骸K?砸痪?治霰悴荒芽闯觯??信ㄓ舻氖闱槠?瞻??讼嗟鼻苛业恼?文康摹U庋???哪康亩?室庖?玫统恋牡髯永捶⒍耍?夤倘槐砻鞑懿僬嬗兴?某钏迹??圆潘档谜媲校坏?硪环矫嬉舱?蛭?ü?庋?牡髯痈?艽蚩?τ谙虏恪⒍嗬?枘选⒂旨庇谘罢页雎返娜耸康男撵椤K?运涤靡夂颓泊始仁钦媲械模?彩乔擅畹摹T谡獍司涫?校?饕?那楦刑卣骶褪且桓觥俺睢弊郑?俺睢钡叫枰?镁评聪?猓ā岸趴怠毕啻?亲钤缭炀频娜耍?饫锞陀盟?拿?掷醋骶频拇?疲?!俺睢闭庵指星楸旧硎俏薹ㄆ兰鄣模?芄黄兰鄣闹皇钦庵智楦械目凸勰谌荩?簿褪俏?裁炊?俺睢薄S捎谧运健⑼欠稀⑸踔练炊?脑倒识?睿?敲凑獬罹褪且恢窒??母星椋环粗???拍持钟薪?揭庖宓哪康亩?睿?蔷统晌?恢只??那楦小7诺骄咛宓睦?繁尘爸锌矗?懿僭谡饫锼?泶锏某钚骶褪鞘粲诤笳撸?Ω玫玫角〉钡睦?菲兰邸G迦顺裸煸凇妒?刃思恪分兴担骸按耸?春焊摺洞蠓绺琛匪济褪恐?家病!?松?负巍?⒍耍?谴??焦胖?跽咧?倜??怀ぃ?什⒔ㄊフ埽?躁莺笏谩!闭饪梢运祷?旧隙?昧瞬懿俜⒊畹暮?猓徊还??健安⒔ㄊフ埽?躁莺笏谩被刮疵馑档糜卦丁2懿俚笔笨悸堑氖且?谒?约赫庖簧?薪崾?铰遥?骋蝗?泄?S牒焊咦娉?洞蠓绺琛肥羌扔邢嗤ㄖ?Γ?灿胁煌??Φ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路线和*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4:29
“莫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典故:
出自《元史》卷51《五行志二》1107页:(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红巾军起义前民间流传的歌谣之一。至正四年(1344年)、八年(1348年),黄河两次决口,洪水侵入大运河及河北、山东的漕司盐场。河患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也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元廷征集26万民修河,欲半年左右将河水勒回故道。工期急,扰民重。白莲教领袖韩山童(?——1351年)等,乘机在修河开工前凿好独眼石人一个,背后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字,埋于将要开凿的黄陵岗。
同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修河开工后,民侠挖出独眼石人,惊诧不已,信以为真。消息很快传遍大河上下,人们都以为*人怨,元朝气数将尽,天下要反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等在颍州颍上(今安徽颍上),正式举起反元义旗,包括河工在内的中原农民蜂起响应。不出五个月,红巾军的队伍扩大到10万以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4:30
这是中国古代造反的套路,这叫谶言。
这句谶语是白莲教搞的,为了造反,让人有意传播的。
意思是有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出来了之后天下人都会造反。
其实这个石人是白莲教自己埋的。
就像是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大楚兴陈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