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竹里馆》诗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5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6:58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8:16
1、诗意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2、全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注释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4、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5、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19:51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君子型的植物,被赋予挺拔、高洁、宁折不弯的品质。自《诗经》到“岁寒三友”、“四君子”,竹子都是朴素、气质不凡的象征。《幼学琼林》说:“松号丈夫,竹称君子”,从魏晋的“竹林七贤”、王右军的兰亭翠竹、王徽之的“不可一日无此君”,到王维的竹里馆、文同的“渭川千亩,胸有成竹”,及至苏子瞻的“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等等。历代文人将超乎寻常的热情和美誉,倾注在这一竿轻盈的修竹上,从文学意义上完成了对竹的“君子”品格的完善与塑造。是人格修养直接取法于竹的证明,从竹格最终回归人格。体现的正是人类美好的人格理想与伦理品质。
“四君子”中,竹子是个较为特别的例子,“竹之为物,不刚不柔,非草非木……”梅、兰、菊都以花取胜,与这三者相比,竹子在外形上似乎并无特别出众的美感。竹子少开花,因而四季青翠风姿清润、不争时尚、不趋时流,如古代士大夫隐逸者,清静淡泊,以一颗平和朴素的心来对待世间万千的变幻。滋养的就是安宁而平静的内心境界。在他们看来,竹子的一枝一叶中,都蕴藏着人生的内在精神,是自己为人处世参照的镜子。这种寄寓着对心灵的注视与倾诉,也使竹子成了历代文艺作品中表现不衰的内容,更是保持节气操守的君子品格的承载物。这种无花之美,至清至润的美正是君子品格的核心。这些人类赋予植物的品格,也使竹子卓然于"君子"之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1:42
<<竹里馆>>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吟唱。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3:50
王维是我国唐朝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他的诗追求的是一种“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境界,“澄怀观道”就是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含的自然之道。“静照忘求”则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促使诗人们在山水中返观最合乎自然本真的天性,淘洗自己在世俗中沾染的尘滓。这种境界通常以“静、虚”二字来表达。而在这首诗里,作者就充分表达了这种境界,其实这种境界是一种审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