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5 01: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3:31
说起近代动画的先驱者,不得不首先提到17世纪的耶稣会教士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1640年,珂雪发明了“魔术幻灯”(The Magic Lantern)。这可以说是动画,也是所有电影的开始。所谓魔术幻灯是个铁箱,里面放一支蜡烛,铁箱两边各开一个小洞,洞上覆盖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经由灯光通过玻璃和透镜,图案便可以投射在墙上。
魔术幻灯经过不断改良,17世纪末,钟安斯·桑(Johannes Zahn)扩大了装置,把许多玻璃片放在旋转盘上,在墙上出现了一种运动的幻象。1799年,罗贝尔松(Robertson)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魔术幻灯(Fantascope)。18世纪末19世纪初,魔术幻灯在法国风行起来。音乐会、杂耍戏院、综艺场中,魔术幻灯表演成为大家爱看的娱乐节目。1839年,希尔德(Henry Langdon childe)的魔术幻灯已有淡入淡出的效果。1870年,亨利·R·埃尔(Henry R.Heyl)发明可以投影彩色照片的幻灯机(Phasmartrope)。1870年,巴黎的蒙玛特高地的黑猫咖啡馆由Tenot和Carand‘Ache组织的歌舞表演中投影的效果已经相当不错了。
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对“光”、“影”的探索。宋代(公元10世纪)民间出现一种可以令影像活动起来的装置——走马灯,也叫骑马灯。走马灯点燃之后,上升的气流驱动纸灯旋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影移的连续画面,还可以演绎简单的故事情节。还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民间艺术瑰宝——皮影戏(如右图)。关于皮影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女为逗太子玩乐,用梧桐叶剪*形,在窗口玩弄而得灵感,有陕西歌谣唱到“汗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昭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又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爱妃李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醒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之后经唐、宋发展,皮影已经相当普遍,到元朝,蒙古人更是把皮影作为军队的康乐活动,由于成吉思汗的远征,皮影戏流传到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透射光源的影子戏,与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有着相同的痴迷。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也久负盛名。皮影戏在17世纪,被引入到欧洲,1776年,法国的塞拉凡在凡尔赛宫表演皮影戏,曾经风靡一时,其影像的清晰度和精致感,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