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的山水画为什么那么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2:15
由于一个偶然的锲机,得以将平时的一些的关于两宋的山水画以及其它一些关于国画的零散的想法一并整理并汇聚于此,算是个小结吧。
有感于唐、宋、元之后传统国画的一路衰落,其间虽有明清时期吴门画派的崛起,四僧、八怪的出世,*时也出了张大千这样的奇才,但总体来说已是越来越颓败了,加之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文化、思想、艺术都已处于错乱之中。
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中的成就空前绝后,不但超越了前代,而且后无来者,且名家辈出,多姿多彩。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荆浩画太行山,李成画齐鲁平原的寒林风光,范宽画关中山水,其画风以险峻雄奇的高山大岭作为画面的主体。江南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董巨师徒俩实为简笔画的开山鼻祖,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尽管对照后世的写意画,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算是什么真正的简笔了),以江南风景为主题,其画风不求险峻,但求平淡天真,气氛氤氲。两大画派的笔墨风格虽有明显差异,但都是"远观以取其势",所画内容皆为全景风光,连绵不断。与北方画派不同,董源的山水画多以清淡的笔墨描绘江南明媚秀丽的风光,他的山并不雄奇险俊,山石也不象北方画派的那样钢健裸露,树也不干枯萧索,董源的山水,都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或是江村渔舟,溪谷流水,画面烟云缭绕。他不追求雄壮伟大。却注重柔和恬淡的氛围,细节上也刻意的模糊,但是远观的效果却很好(这一点很象西洋的油画),对于光色的把握也别具一格(这可能也是被西人喜欢的原因)。在北宋时代,董巨的江南画派在名声和影响上远不能与荆关的北方画派相提并论。直到北宋后期,由于一些文人的推崇,才被认为"平淡天真,唐代无有,格调之高无与伦比",于是呼一跃成为山水画的最高典范,后来经过"元四家"的发扬光大,加上董其昌的大力提倡,江南画派便取得了绝对的正统地位,甚至有人认为:"画界之有董源和巨然,犹如儒家之有孔子和颜回",干脆把二人比作了儒家万世师表的孔子,颜回,就此,北方画派则日渐衰微,不再为人称道。然而,在北宋的画坛上,还是北方画派居于主宰地位,且大家辈出,影响最大的,前有李成和范宽,后有郭熙和王冼。他们师法前人,但更注重师法自然,李成画齐鲁平原的寒林风光,好用淡墨,所画的枯树寒林,主干挺拔刚劲,枝叶则卷曲下垂,但传世作品稀少,只有"读碑窠石图".范宽画关中山水,李成的画可把近景画的远如千里,范宽的画则把远景画的如在眼前。他的画峰峦纵立,壁立千仞,气象雄伟,此外范宽也非常善画雪景。有西画经验的人都了解画面的反光处理,西人也多垢病中国画没有光影的处理,但是范宽在山石轮廓线内几乎都留了一道白,象反光线的效果,一般的山水画家很少这么做(可参见范的"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和"雪景寒林图")。后人讲,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而范宽则得山之真骨。但是由于纸绢流传的困难,加之不少所谓的传世品实为后人的临仿,所以今人也只能窥得一鳞半爪了!
如果说唐朝的画以"经变画"(就是把佛经的内容用绘画表现出来)和贵族生活画为主流,那么山水画则在宋代发展至颠峰(其实魏晋的山水画也已很不错了,从展子虔的"春游图"可看出,远近的透视处理已经很好)。而文人仕大夫的介入提升了绘画的品位,题材上着意于高山流水,高人隐士,并与田园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纯粹的审美艺术。诗与画都在宋朝蔚为成大观,一个以文字韵律为载体,一个以线条色彩为媒介,二者彼此影响,互为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撞出中国山水画的绝响!其实不论南宗北宗,它们都是文人画(荆浩、李成、范宽也都是文人,文人画也不独为山水,如唐代曾出任过节度史和右相的韩幌,就善画动物,著名的"五牛图"就是他的杰作,而诗文出众的李公麟善画马和人物),你在这些画里看不到宗教的牵拌,看不到金戈铁马征场撕杀(这种东西你在传统的国画里都找不到),这些画是天人和一的传统中式哲学思想的最佳体现。
关于文人画
尽管荆浩、李成、范宽这些人都是文人,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他们既是文人也是专业的画家。而后世的所谓"文人山水画"又有着特定的含意,这一脉可追至苏轼和文同,主张"神高于形似",技术上不需要特别讲究,而纯粹是以书法的笔墨法来写意,讲究的是写性情书胸意,将主观的心性完全凌驾于写实之上,但无论如何,从严格绘画意义上讲,它们都不是绘画的主流,而只是业余绘画。可是,明代董其昌之后,业余画成了国画的主流。沿着这样一条业余画家的路走下来,今人已不知有唐宋魏晋。这一路讲究的是破繁入简(弃工笔,从写意),经营的是边角料的格局(截山水花草的局部做文章,比之大通景画,确有布局构思的巧妙,但其偷工与取巧也正在于此),强调的是神韵与禅道之境(弄的院体派画家好象全都没有这些东西似的)。走到最后,只要照着介子园画谱练上一阵子就可成为画家,亦或干脆连这一步也用不着,只要有笔力,有*就可自成一家(其实很多儿童画也不比这类差)。艺术的变迁好象在世界的范围内都有类似的情景,西洋画从文艺复兴之后也开始了超写实之旅,从印象派到野兽派一直到今天的不知所云派,一路对表现形式不断的超越,最后与我们殊途同归,就是都在向原始艺术回归。我们就是在不断的被喂食这类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艺术,喂到现在已经失去辨别美丑的能力了,君不见,如今的乐坛上,天王天后之类既没有唱功也没什么音乐素养的,一茬接一茬的起起落落,个个赚的盆满钵满的,不正是这种现象的折射吗。
关于国画与西画
如果说西画的根本是光与影,除开色彩不谈,一切取舍皆在留白与打影之间,线条只是光与影的分界线,那么,国画的魂它就是线条。一个一流的国画大师,他也必是一流的线描大师。一流的国画必是由一流的线条构筑而成,那线条上流动着生命,飞舞着灵魂!(今天的很多画作,尽管有技巧,可为什么看上去是死的,道理正在于此。)文人写意脱开了传统富贵花开的俗套,跳出了笔法与技法的拘束,将书法熔铸于绘画之中,直书胸意,肆意洒脱,确实开出了别样的奇葩。不过,如果我们要想领略一流国画的线条之精妙,我们还是得回去看唐画,宋画甚至元画。特别是人物画、动物画、山水画。试将北京故宫所藏的唐代无名氏画的百马图(一说为韦偃所画,也确有道理)与郎士宁的百骏图做一比较(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故宫藏的唐代百马图,郎氏的百骏图几乎家喻户晓,可这幅唐代的百马图却无几人知晓,这也是一庄怪事!可能有人会说郎氏的画也吸收了很多国画的技法,这一点不假,但他的画整体思维是西式的),跨越千年的遭遇,东方的线条PK西方的光影,谁高谁低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不管怎么说,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并能与任何其他民族一流的艺术一较高低,正是由这些一流的线条奠定的。
传统的国画家,无论专业还是业余,太半都有文人的背景,或干脆就是文人。今天的文人与画家走的是两条线,很少交叉,偶有几个,实属难得。这是一个错乱的时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不知所措,文化、思想、艺术都在错乱之中,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就象今天的习画者(主指专业从事美术的),无论学中画还是西画,素描都是首先要求的基本功,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从两唯的思维方式走进了三唯式的思维方式(国画的线与点是二唯空间,西画的光与影是三唯式空间),这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走出错乱,我们应该会有一个更广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