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这家企业在亏损,员工却在拿高绩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7 11: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7:38
这是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企业成立大概3年时间,人均产值只有10多万,一直在亏损,最近差不多持平。企业管理人员班底主要来自当地原国有企业。
企业学习了绩效课程后开始推绩效考核。当时的做法是,企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管理者的绩效工资,为管理岗位设置了大概8项左右的指标,按照得分比例计发绩效工资。当时的思想是让管理者能基本拿到这些钱,从我与他们交流,考核是否与工资挂钩,每个人都和我说没有挂钩,可见考核走了形式,成了变相涨工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管理者每月的绩效得分基本上在90多分。
仔细分析企业的做法,有这么几个问题:
1. 绩效思想错误。 为了让大家能基本上拿到绩效工资,而降低了关键指标的目标要求和管理要求。公司在亏钱,而个人反而在拿高绩效。后来我给这家企业做了指标调整以后,试运营了一个月,按照原评分标准计算出当月的绩效得分发现,管理者普遍在90分以上,只有两个在80分左右,而总经理的绩效得分只有60分多一点。总经理主要是财务性指标,基本等同于企业的绩效指标。可见, 这样的绩效考核就像硕鼠一样把企业的粮食一点点倒腾空了。
2. 目标太松。 这与企业的绩效思想有一定关联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建立目标管理的意识和管理逻辑。 这家公司应该按照如何盈利、如何逐步提高人均产值的大目标来反推制定面向未来的指标目标,而不是基于当前现状的目标。只有施加压力,才会思考突破的方法、逐步改进,才不会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虽然改变起来对这些原国企人员有些难。但,需要结合现状逐步提升到这个目标,而不是一步到位。
3. 指标略多。 选择的指标多,带来的 直接后果 是,权重会比较平均,体现不出工作重点;会有占比比较低的指标,这种指标的好坏对整体基本够不成影响,成了鸡肋指标;过多10%及以下的指标,会不真实地推高绩效得分。这是很多企业在指标选取的技术环节常犯的错误,生怕没有面面俱到,反而会造成不考就不关注的绩效主义文化。 对中小企业来说,3-5个指标最适宜。
4. 指标错配。 错配的意思是本不该由你来承担的反而由你来承担了, 造成的结果是无人负责 。比如,利润指标放在了财务的头上,总经理、销售、生产反而没有。对财务来说,它的职责在于数据分析、报表制作,也就是利润算出来,业务才是利润的责任人。
知道了主要问题,如何解决就容易了。
因此,企业做绩效管理是要树立 “一个公司” 的导向,是要建立“一个公司”的文化,而不是相反,检查检查你自己做到了吗?